本站QQ群:19036666
      網上景區 手機 微信

       

      論東漢末流寓士人的政治抉擇與社會教化(文廷海)

       

      [ 編輯:web1 | 時間:2012-04-15 09:53:49 | 推薦:曲阜優秀商家展示 | 來源: | 作者: ]

      內容提要:東漢末宦官專權、黃巾起義、董卓移都等原因,士人們舉族流寓,形成遼東、河東、荊州、益州、交州等集中地。流寓士人“擇明主”以保身,出現了士人反復流徙的現象。流寓士人的分化為曹操、孫權、劉備三大政治軍事集團,形成人才的大體均勢,為三國鼎立局面的重要條件之一。此外,東漢末流寓士人在流動社會里實行教化和管理,充當了流寓社會臨時管理者的職能。東漢末流寓士人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三國歷史的走向,其歷史作用不可低估。

      關鍵詞:東漢末;流寓士人;流寓原因;流寓地域;政治抉擇;社會教化 

      作者簡介:文廷海(1970-)男,四川安岳人。西華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后。南充637002     

      漢元帝以為“安土重遷,黎民之性”[1],民人安居樂業,依戀故土,不樂遷徙,故“戀本畏遠,同之于死”[2]。但東漢末年,掀起了一股士人外遷的潮流。在史籍、方志文獻里,把外來客居之人稱為“流寓”。這些士人流寓的原因、流寓的地域,以及流寓士人的政治抉擇和社會教化如何,學界已有的研究并不全面,本文對上述問題略作研討。 

      一、東漢末士人流寓的原因 

      東漢末年,士人“或隱居以求其志,或回避以全其道,或靜己以鎮其躁,或去危以圖其安,或垢俗以動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3]使士人遠離世俗政治中心而走上流寓之路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東漢后期宦官專政的黑暗政局。

      漢桓帝時中常侍曹節等專執朝事,皇帝下詔征彭城姜肱為太守,姜肱說:“況今政在閹豎,夫何為哉?”乃“隱身遁命,遠浮海濱。”[4]中常侍唐衡兄唐玹為京兆虎牙都尉,進不由德,京兆趙岐與從兄趙襲對其數為貶議,唐玹對趙岐兄弟恨之入骨。延熹元年,唐玹為京兆尹,趙岐懼禍及,“乃與從子戩逃避之。岐遂逃難四方,江、淮、海、岱,靡所不歷。”[5]漢靈帝之時,張讓、趙忠等十二人,“皆為中常侍,封侯貴寵,父兄子弟布列州郡,所在貪殘,為人蠹害。”[6]《后漢書·竇武傳》指出:“當是時,兇豎得志,士大夫皆喪其氣矣”,因此形成汝南范滂等首的“清流”黨人,“非訐朝政”。無政治權力的黨人與宦官集團斗爭的后果,申屠蟠嘆道:“昔戰國之世,處士橫議,列國之王,至為擁篲先驅,卒有坑儒燒書之禍,今之謂也。”[7]這就是東漢末年的“黨錮之禍”。穎川荀爽“后遭黨錮,隱于海上,又南遁漢濱,積十余年。”[8]其侄子荀悅也“托疾隱居,時人莫之識。”[9]說明政治局面的清濁會影響士人的出世與入世。北地傅燮對其子說:“今朝廷不甚殷紂,吾德亦豈絕伯夷?世亂不能養浩然之志,食祿又欲避其難乎?”[10]反應了在當時險惡的政治環境下,士人既不愿退隱江湖又不愿與宦官同流合污而保全自己的矛盾心態。

      第二,東漢末戰亂頻仍。

      漢靈帝中平元年張角率眾反叛。郎中張鈞指出:“竊惟張角所以能興兵作亂,萬人所以樂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親、賓客典據州郡,辜榷財利,侵掠百姓,百姓之冤無所告訴,故謀議不軌,聚為盜賊。宜斬十常侍,懸頭南郊,以謝百姓,又遣使者布告天下,可不須師旅,而大寇自消。”[11]表明黃巾起義與宦官專權亂政有關。黃巾軍被東漢朝廷絞殺后,又有黑山、黃龍、白波等二十余支農民軍,“并起山谷間,不可勝數。”[12]他們“轉寇太原,遂破河東,百姓流轉三輔。”[13]在宦官亂政與黃巾軍四起的內外交困下,漢靈帝駕崩,少帝繼位。大將軍何進與司隸校尉袁紹等謀誅中常侍張讓等人,太后不從,何進召并州牧董卓進京脅迫太后。謀泄,張讓等殺何進,袁紹又“捕宦官無少長悉斬之。”[14]董卓入京后,廢少帝立獻帝,又逼殺太后,封相國,兇暴朝政。初平元年以勃海太守袁紹為盟主組織“義兵”討伐董卓。董卓脅迫漢獻帝遷都長安,“既遷都長安,天下饑亂,士大夫多不得其命。”[15]從此,“雄杰并起,中州擾亂”[16],正如《后漢書·仲長統傳》應劭注稱:“孝靈遭黃巾之寇,獻帝嬰董卓之禍,英雄棋峙,白骨膏野,兵亂相尋三十余年,三方既寧,萬不存一也。”

      黃巾軍“無輜重,唯以鈔略為資”[17],“攻沒郡縣,百姓驚散”[18]。即使號稱“義兵”的袁紹諸軍也“無終歲之計,饑則寇略,飽則棄余”[19];曹操父親曹嵩因董卓之亂避難瑯邪,疑為徐州牧陶謙所害,曹操東伐為父復仇,“略地至東海,還過郯……所過多所殘戮。”[20]戰亂使中原士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損害,當時的士人紛紛舉族流寓以避戰亂。如穎川荀彧在董卓之亂時棄官歸,對父老說:“穎川,四戰之地,天下有變,常為兵沖,宜亟去之,無久留。”然鄉人多懷土猶豫,莫有隨者,荀彧獨將宗族至冀州。董卓遣李傕等出關東,“所過虜略,至穎川、陳留而還。鄉人留者多見殺略。”[21]溫縣司馬朗認識到河內為“四分五裂戰爭之地,難以自安”,欲舉宗族東到黎陽,但父老依戀舊土,僅同縣趙咨率家屬同往,“后數月,關東諸州郡起兵,眾數十萬,皆集熒陽及河內。諸將不能相一,縱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22]楊俊也感到“河內處四達之衢,必為戰場,乃扶持老弱詣京、密山間,同行者百余家。”[23]臨淮魯肅對其部屬說:“中國失綱,寇賊橫暴,淮、泗間非遺種之地,吾聞江東沃野萬里,民富兵強,可以避害,寧肯相隨俱至樂土,以觀時變乎?”[24]攜老弱百余人隨周瑜東渡寓居曲阿。太原王烈,“遭黃巾、董卓之亂,乃避地遼東。”[25]可見,當時士民離鄉流寓躲避戰亂是保護家族的唯一出路。

      第三,因其他緣故而流寓。

      漢桓帝時會稽魏朗之兄為鄉人所殺,“朗白日操刃報仇于縣中,遂亡命到陳國。”[26]漢靈帝時太原孫資因兄為鄉人所害,手刃報仇,“乃將家屬避地遼東”[27]。東萊太史慈,猿臂善射,為郡守所嫉恨,恐受其禍,“乃避之遼東”[28]。河東解縣關羽,因故亡命涿郡,與劉備、張飛結義。在社會秩序穩定,法制健全的情況下,血親復仇應殺人償命,以及好狠斗勇之輩危害社會安定,迫使魏朗、孫資等走上流亡之路。 

      二、東漢末士人流寓的地域 

      東漢末,士人逃離處于“亂邦”的故土。這些士人流寓的地方有哪些呢?考察《后漢書》、《三國志》及裴松之注,主要有五個地區:

      第一,北方地區。

      當漢室方亂,公孫度“恃其地遠,陰獨懷幸”,自立為遼東侯、平州牧。北海管寧“聞公孫度令行于海外,遂與(邴)原及平原王烈等至遼東”[29],同至者有邴原、王烈、國淵以及太史慈、周訪四世祖[30]、安同先祖[31]等,來者漸眾!度龂·管寧傳》裴松之注(以下簡稱“注”)引《傅子》稱:“越海避難者,皆來就之而居,旬月成邑。”幽州地處北方,比戰亂頻仍的中原地區相對安全,童謠曰:“燕南垂,趙北際,中央不合大如礪,唯有此中可避世。”[32]劉虞為牧,“青、徐士庶避黃巾之難歸虞者百萬余口,皆收視溫恤,為安立生業,流民皆忘其遷徙。”[33]右北平田疇率舉宗族以及附從數百人,入徐無山中避難,“百姓歸之,數年間至五千余家。”[34]流寓士人還包括陳留申屠蟠,涿郡盧植,穎川荀彧,右北平田疇,清河崔琰,河內司馬朗、常林、楊俊等。

      第二,江東地區。

      魯肅說:“吾聞江東沃野萬里,民富兵強,可以避害,寧肯相隨俱至樂土,以觀時變。”孫策、孫堅經營江東之后,《三國志·董襲傳》載:“江東地勢有山川之固,而討逆(孫策)明府恩徳在民,討虜(孫權)承基大小用命,張昭秉眾事,襲等為爪牙,此地利人和之時也,萬無所憂。”江東、揚州等地理位置特殊,所以河南趙達謂“東南有王者氣,可以避難,故脫身渡江。”漢獻帝興平間劉繇為揚州刺史,“值中國喪亂,士友多南奔,(劉)繇攜接收養,與同優劇,甚得名稱。”[35]《三國志·張昭傳》也說:“漢末大亂,徐方士民多避難揚土,(張)昭皆南渡江。”廣大的江東地區成為中原戰亂地區士人的流寓地。有京兆趙岐,汝南許劭、胡綜,沛國曹休、劉馥,陳郡袁渙、何夔,河內張范,瑯邪徐奕、諸葛瑾、徐盛、王祥,太原孫資,河南鄭渾,穎川陳群,廣陵陳矯、徐宣、張纮、呂岱,彭城張昭、嚴畯,臨淮步騭、魯肅,北海是儀,平原劉惇,北海滕胤,陳留濮陽興,梁國孔愉等。

      第三,荊州地區。

      《三國志·劉表傳》注引《魏武故事》說:“楚有江、漢山川之險”。《三國志·諸葛亮傳》也說:“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荊州牧劉表在戰亂剛起,采取安境政策,史稱:“初,荊州人情好擾,加四方駭震,寇賊相扇,處處麋沸。(劉)表招誘有方,威懷兼洽,其奸猾宿賊更為效用,萬里肅清,大小咸悅而服之。”[36]由于劉表處置有方,所以《三國志·劉馥傳》注引《晉諸公贊》稱:“于時天下雖亂,荊州安全。”劉表息境安民,“無他遠志,愛人樂土,土地險阻,山夷民弱,易依倚也。”[37]董卓死后的長安之亂,“人民流入荊州者十萬余家”[38]。流寓士人不少,其中“關西、兗、豫學士歸者蓋有千數,(劉)表安慰賑贍,皆得資全。”所以荊州地區也成為流寓士人最多之地。有穎川荀爽、邯鄲淳、杜襲、趙儼,京兆趙戩、隗禧、杜畿,陳國潁容,平原禰衡,河內司馬芝,山陽王粲,汝南和洽,河東裴潛,南陽韓暨,河南杜夔等。

      第四,益州地區。

      《三國志·荀攸傳》記載,穎川荀攸在漢獻帝之初“以蜀漢險固,人民殷盛,乃求為蜀郡太守。”《三國志·龐統傳》注引《九州春秋》載:“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寶貨無求于外,今可權借以定大事。”一方面地理位置相對封閉;另一方面物產豐富,糧食充足,這些條件也能吸引士人來此流寓。如漢獻帝之時,關中韓遂、馬超之亂,“關西之民從子午谷奔之者數萬家。”[39]《后漢書·劉焉傳》說:“初,南陽、三輔民數萬戶流入益州”,益州牧劉焉收為部眾,稱為“東州兵”。此后,大批流寓士人隨劉備入川。有扶風謝援、法正,襄陽龐統、向朗,東海麋竺,北海孫乾,涿郡簡雍,山陽伊籍,南陽諸葛亮、王連、李嚴,襄陽馬良、馬謖、董恢、楊儀,武陵廖立,魯國劉琰,河南孟光,義陽魏延、來敏、鄧芝,南郡霍峻,零陵蔣琬等。

      第五,交州地區。

      “交州絕域,南帶江海,上恩不宣,下義壅隔”,地理位置相當封閉。當時士燮為交阯太守,“體器寬厚,謙虛下士,中國士人往往依避難者以百數。”又對《左傳》《尚書》研究精深,政學皆優,時人袁徽贊其“既學問優博,又達于從政。處大亂之中,保全一郡,二十余年疆埸無事,民不失業,羈旅之徒皆蒙其慶。”[40]所以當時交州地區稱為士人流寓的理想之所。有沛郡桓曄、薛綜,汝南袁忠、許靖,陳郡袁霸,南陽許慈等。 

      三、東漢末流寓士人的政治抉擇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豪杰并起,在倉卒之際,強弱未分,故人各各有心耳。當此之時,家家欲為帝王,人人欲為公侯”[41],形成不同的軍事集團,群雄逐鹿的局面下,流寓士人面臨如何作出自己的政治抉擇。

      第一,曹操。

      太尉橋玄稱曹操為“命世之才”。《三國志·太祖紀》評價說:“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擥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謀士郭嘉認為曹操有道、義、治、度、謀、德、仁、明、文、武“十勝”。特別曹操遷漢獻帝都許“挾天子而令諸侯”,率先取得政治大義。長沙桓階認為:“曹公雖弱,仗義而起,救朝廷之危,奉王命而討有罪,孰敢不服?”[42]避亂荊州的穎川趙儼說:“曹鎮東(曹操為鎮東將軍)應期命世,必能匡濟華夏,吾知歸矣。”[43]于是扶老攜幼歸曹操。《三國志》卷15記載,建安初避亂揚州的沛國劉馥“說袁術將戚寄、秦翊,使率眾與俱詣太祖。”當時形成一股流寓士人返回故土投奔曹操的潮流。如上文所述遼東管寧等,荊州杜畿、王粲、杜襲等,江東徐奕、陳矯、徐宣等,因此《后漢書·禰衡傳》所言“是時許都新建,賢士大夫四方來集”,正是這一情形的體現,這些回歸的流寓士人成為曹操掃滅群雄、爭奪天下的核心力量。

      第二,二袁。

      袁紹合四州之地,擁百萬之眾,“當是時,豪俠多附紹,皆思為之報,州郡蜂起,莫不假其名”[44],形成了與曹操“爭天下”之勢。袁紹舉兵十萬進攻許都,曹操說:“吾知紹之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吾奉也。”[45]當穎川郭嘉北上見袁紹,對其謀士辛評、郭圖說:“夫智者審于量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46]于是離開袁紹投奔曹操!度龂尽肪6載巨鹿張臶,“袁紹前后辟命,不應,移居上黨。”胡昭始避地冀州,“亦辭袁紹之命,遁還鄉里。”汝南和洽連辭冀州袁紹和荊州劉表,南渡湖南武陵這個世外桃源,他說出自己的理由:“所以不從本初(袁紹),辟爭地也。昏世之主(劉表),不可瀆近,久而阽危,必有讒慝間其中者。”[47]和洽認識到冀州地處兵家必爭之地,加之袁紹、劉表的昏庸,二人均不可靠,他作出了正確的政治抉擇以明哲保身。

      袁術也同樣不為流寓士人垂青,魯肅“見術無綱紀,不足與立事,乃攜老弱將輕俠少年百余人,南到居巢就(周)瑜。瑜之東渡,因與同行,留家曲阿。”河內張范兄弟三人避地揚州,“袁術備禮招請,范稱疾不往,術不強屈也。”[48]陳郡何夔避亂淮南,袁術在壽春,“辟之,夔不應,然遂為術所留。”[49]廣陵陳矯避亂江東及東城,“辭孫策、袁術之命,還本郡。”[50]《三國志》卷16記載,河南鄭渾父子避難淮南,袁術對其賓禮甚厚,但“渾知術必敗”,故南渡投奔揚州刺史劉繇。袁紹袁術由于缺少文臣武將的輔佐,最后在與曹操的對抗中殞身失敗。

      第三,孫氏。

      吳郡孫堅在鎮壓黃巾起義和討伐董卓之亂時逐漸崛起,官至破虜將軍領豫州刺史,“頗能用人”。孫堅死后,其長子孫策繼承父業,勢力范圍漸向江東發展,“渡江轉斗,所向皆破,莫敢當其鋒,而軍令整肅,百姓懷之”。[51]《三國志》卷46記載孫策“性闊達聽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見者,莫不盡心,樂為致死。”故能“收合士大夫,江淮間人咸向之。”建安五年孫策身故,孫權繼承父兄事業。但處境困難,當時“惟有會稽、吳郡、丹楊、豫章、廬陵,然深險之地猶未盡從,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賓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為意,未有君臣之固。”流寓江東的士人面臨去留的政治抉擇,由于孫權“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好俠養士,始有知名,侔于父兄”。[52]父子三人均能知人善任,故能吸納流寓士人為其效力。如廣陵張纮避難江東時,孫策加以任用,建安四年受命去許都朝見漢獻帝時,被曹操留用為侍御史和九江太守,但他“心戀舊恩,思還反命,以疾固辭”,重新回到江東成為孫權長史。汝南呂范避難壽春時為孫策所用,“跋涉辛苦,危難不避”。彭城張昭在徐州士民多避難揚州之時,繼續南渡輔佐孫策任長史。孫策臨死時將其弟托于張昭,史稱“及昭輔權,綏撫百姓,諸侯賓旅寄寓之士得以自安”[53]。張昭、周瑜等認為孫權“可與共成大業,故委心而服事焉。”當魯肅南渡時,周瑜勸他說:“昔馬援答光武云:‘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認為孫權“親賢貴士,納奇錄異”,正是“烈士攀龍附鳳馳騖之秋”,魯肅被舉用。其他在江東的流寓士人,如諸葛瑾、步騭、呂岱、程普、嚴畯、甘寧、徐盛等都得到重用,成為孫氏經營江東的核心力量。

      第四,劉備。

      劉備為漢室宗親,有著與眾不同的氣質。袁紹他認為“弘雅有信義”,士人傅幹認為“寬仁有度”,故“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54]《三國志·先主傳》注引《魏書》說:劉備對“士之下者,必與同席而坐,同簋而食,無所簡擇。眾多歸焉。”其中,東海麋竺、北海孫乾、涿郡簡雍、魯國劉琰等士人就“少與先主(劉備)有舊,隨從周旋。”漢獻帝興平元年曹操的謀士程昱、郭嘉也說:“觀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終不為人下。”當建安十二年,劉備戰敗奔江南,“荊、楚群士從之如云”[55],特別是“荊州豪杰歸先主者日益多”,包括山陽伊籍,襄陽馬良、馬謖、董恢、楊儀、向朗,南陽諸葛亮、陳震、李嚴,義陽魏延,武陵廖立,南郡霍峻,零陵蔣琬等荊州士人。其中,諸葛亮、馬謖、楊儀、魏延、蔣琬等人成為劉備集團的核心成員。

      第五,劉表、呂布、陳宮、公孫度、公孫瓚、陶謙等。

      劉表為荊州牧,地方數千里,帶甲十余萬,又遠離戰亂,本可以有一番作為。但當曹操與袁紹相持于官渡時,劉表“欲保江漢間,觀天下變”,流寓士人和洽認為他“無遠志”,且“雖外表儒雅,而心多疑忌”[56],造成“士之避亂荊州者,皆海內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國危而無輔。”[57]穎川杜襲避亂荊州,認為劉表非“撥亂之主”不足容身,故南至長沙,建安初逃還鄉里為曹操所用。河東裴潛也避亂荊州,對流寓荊州的王粲、司馬芝說:“劉牧非霸王之才,乃欲西伯自處,其敗無日矣。”[58]于是南遷長沙,后為曹操所用。陳留毛玠將避亂荊州,“未至,聞劉表政令不明”,于是到魯陽,后為曹操的治中從事。如前所述,荊州地區更多的流寓士人則歸依了劉備。

      《三國志·呂布傳》:“布雖驍猛,然無謀而多猜忌,不能制御其黨,但信諸將,諸將各異意自疑,故每戰多敗。”興平元年,曹操部將陳宮舉各郡縣叛迎呂布,僅鄄城、范、東阿三縣未響應,曹操謀士程昱對范縣令靳允說:“今天下大亂,英雄并起,必有命世能息天下之亂者,此智者所詳擇也。得主者昌,失主者亡。陳宮叛迎呂布而百城皆應,似能有為。然以君觀之,(呂)布何如人哉?夫布,粗中少親,剛而無禮,匹夫之雄耳。(陳)宮等以勢假合,不能相君也。兵雖眾,終必無成。曹使君(操)智略不世出,殆天所授!……孰與違忠從惡而母子俱亡乎?唯君詳慮之!”[59]靳允表示忠于曹操。建安三年呂布、陳宮敗于曹操,二人被縊殺梟首,充分表明了當時士人“擇主”的重要性。

      公孫度對流寓士人不善加任用,所以“時衰世弊,識真者少,朋黨之人,互相讒謗。自避世在東國者,多為人所害。”[60]汝南許劭投靠徐州刺史陶謙,陶謙對其禮遇甚厚,但許劭對其學生說:“陶恭祖(陶謙字)外慕聲名,內非真正。待吾雖厚,其勢必薄。不如去之。”于是他又投奔揚州刺史劉繇,“其后陶謙果捕諸寓士”[61],許劭逃過一劫,表明他明智的選擇。公孫瓚破擒幽州牧劉虞,吞并其地,他“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記過忘善,睚眥必報,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62]在此避難的青州、徐州士人因幽州牧劉虞的善待而安居樂業,然又由于公孫瓚的殘暴而喪失性命,可見能否善于政治抉擇是與流寓士人的生死存亡密切相關。

      總之,隨著東漢末年群雄紛爭,最后曹操、孫權、劉備脫穎而出,其原因除了《三國志·武帝紀》所言“吳有長江之險,蜀有崇山之阻”地理優勢外,另一個原因就是曹、孫、劉三方善于吸收、任用流寓士人,形成了相對的人才均勢,所謂“智均力敵”[63],最終促成三國鼎立的局面。 

      四、東漢末流寓士人的社會教化 

      東漢末年,士人舉族流亡,因脫離了原有基層社會而處于無序狀態,該如何管理?流寓士人對僑居之地產生了怎樣的社會影響?

      右北平田疇舉宗族數百人入徐無山避難,數年間百姓歸附者達五千余家,對于這些人的管理,《三國志·田疇傳》記載:

      疇謂其父老曰:“諸君不以疇不肖,遠來相就,眾成都邑,而莫相統一,恐非久安之道,愿推其賢長者以為之主。”皆曰:“善。”同僉推疇。疇曰:“今來在此,非茍安而已,將圖大事,復怨雪恥。竊恐未得其志,而輕薄之徒自相侵侮,偷快一時,無深計遠慮。疇有愚計,愿與諸君共施之,可乎?”皆曰:“可。”疇乃為約束相殺傷、犯盜、爭訟之法,法重者至死,其次抵罪,二十余條。又制為婚姻嫁娶之禮,興舉學校講授之業,班行其眾,眾皆便之,至道不拾遺。

      田疇將管理和教化相結合,起到了很好的社會效果。流寓遼東的管寧,通過“講《詩》《書》,陳俎豆,飾威儀,明禮讓,非學者無見也。由是(公孫)度安其賢,民化其德。”[64]皇甫謐《高士傳》還記載,流寓民眾因爭井水男女錯雜,或爭井斗鬩,官寧多添置器具妥為解決,“是以左右無斗訟之聲,禮讓移于海表。”同居該地的王烈“使遼東強不凌弱,眾不暴寡,商賈之人,市不二價。”所以,遼東地區因流寓士人的教化和管理,社會的文明程度得到提高。

      建安十六年關中馬超叛亂,避兵入山者千余家,饑乏,漸相劫略,穎川士人胡昭“常遜辭以解之,是以寇難漸息,眾咸宗焉。故其所居部落中,三百里無相侵暴者。”[65]《三國志》卷23記載,楊俊因河內為兵家必爭之地,于是扶持老幼到京、密山間避難,同行者百余家,對于這批流動人口,楊俊“振濟貧乏,通共有無”,實行臨時平均主義政策。同卷還記載南陽韓暨改變姓名,隱居避亂魯陽山中,“山民合黨,欲行寇掠。暨散家財以供牛酒,請其渠帥,為陳安危。山民化之,終不為害。”韓暨通過散財和曉之以理的勸誡,不僅教化了山民,而且也保全了自己。

      綜上所述,東漢末年由于宦官專權打擊禁錮士人,黃巾起義、董卓移都等戰亂以及個人恩怨的原因,士人們舉族流徙,形成遼東、河東、荊州、益州、交州等流寓集中地。流寓士人們秉持“君亦擇臣,臣亦擇君”的雙向選擇原則,在政治軍事集團林立的情況下紛紛“擇明主”以保身,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由此出現了士人反復流徙以及士人回流故土的現象,組成了曹操、孫權、劉備三大政治軍事集團。在流寓士人的分化組合中,他們大多成為各集團的核心人員,因此形成三方人才的大體均勢,這成為三國鼎立局面的重要條件之一。此外,東漢末大量的流動人口,流寓士人在流動社會里實行教化和管理,擔任了流寓社會臨時管理者的職能?梢哉f,東漢末流寓士人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三國歷史的走向,其歷史作用不可低估。 

      注釋:

      [1]《漢書》卷9《元帝紀》。

      [2][16][17][19][20][22][23][24][27][28][29][34][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3][64][65]《三國志》卷57《駱統傳》、卷54《魯肅傳》注引《吳書》、卷1《武帝紀》、卷1《武帝紀》注引《魏書》、卷1《武帝紀》、卷15《司馬朗傳》、卷23《楊俊傳》、卷54《魯肅傳》注引《吳書》、卷14注引《資別傳》、卷49《太史慈傳》、卷11《管寧傳》、卷11《田疇傳》、卷23《和洽傳》、卷21《衛覬傳》、卷8《張魯傳》、卷49《士燮傳》、卷21《王粲傳》注引《文士傳》、卷22《桓階傳》、卷23《趙儼傳》、卷6《袁紹傳》、卷1《武帝紀》、卷14《郭嘉傳》、卷23《和洽傳》、卷11《張范傳》、卷12《何夔傳》、卷22《陳矯傳》、卷46《孫策傳》、《孫權傳》注引《江表傳》、卷52《張昭傳》注引《吳書》、卷32《先主傳》、卷39《劉巴傳》、卷6《劉表傳》、卷21《王粲傳》、卷23《裴潛傳》、卷14《程昱傳》、卷7《王烈傳》注引《先賢行狀》、卷13《王朗傳》、卷11《管寧傳》注引《傅子》、卷11《胡昭傳》注引《高士傳》。

      [3][4][5][6][7][8][9][10][11][12][13][14][15][18][21][25][26][32][33][35][36][61][62]《后漢書》卷83《逸民列傳序》、卷53《姜肱傳》、卷64《趙岐傳》、卷78《張讓傳》、卷53《申屠蟠傳》、卷62《荀爽傳》、卷62《荀悅傳》、卷58《傅燮傳》、卷78《張讓傳》、卷71《朱儁傳》、卷72《董卓傳》、卷78《張讓傳》、卷70《鄭泰傳》、卷45《袁閎傳》、卷62《荀爽傳》、卷81《王烈傳》、卷67《魏朗傳》、卷73《公孫瓚傳》、卷73《劉虞傳》、卷76《劉寵傳》、卷74下《劉表傳》、卷68《許劭傳》、卷73《公孫瓚傳》。

      [30]《晉書》卷58《周訪傳》。

      [31]《魏書》卷30《安同傳》。

      】 【打印繁體】 【投稿】 【關閉】【評論】 【返回頂部
      [上一篇]中國中古“士族政治”的問題(陳.. [下一篇]兩漢思想文化史的宏觀意義(陳啟..
      評論
      稱呼:
      驗 證 碼:
      內容:
      相關欄目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推薦文章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權利聲明 |  招聘信息 |  企業資質 |  友情單位 |  聯系我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C) 1999-2023 www.www.dysky.cn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絡實名:曲阜信息港
      歡迎廣大用戶投訴舉報違法不良信息,舉報信箱:qufuceo@163.com QQ:858889866 魯ICP備07022795號-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