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儒家思想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主導意識形態,引導著中國人的價值取向,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其中先秦儒學是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而這一時期的儒家思想又是以孔子,孟子和荀子為代表的。
關鍵詞:先秦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中國的學術思想歷史悠久,傳統深厚。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干是儒、道、佛三家思想,其中儒家思想又是其核心。儒家思想涉及社會政治、倫理道德、思想教育等立身處世、為政治國的一切方面,在中華民族的思想和文化發展史上,影響最大,時間最久,程度最深。中華民族有歷史悠久的的燦爛文化,中國在世界是被稱作“文明古國”和“禮儀之邦”,多與孔子的思想分不開。中華民族講道德的文明傳統,寬厚宏廓的偉大氣派與扶顛持危、見義勇為、殺身成仁的崇高道德風范,可以說是都是源于儒家思想的精華。
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要是有三位代表人物,他們的思想為后世儒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使儒學成為中國的國學。
一、孔子的思想
孔子是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他早年以“儒”為業,“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灑困,何有于我哉”。他除了通曉迎生送葬的禮儀外,還精通禮、樂、射、御、書、數六藝。辦私學,授徒講學,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
孔子思想的主要內容有:
(一)仁。
“仁”是孔子儒學思想中的核心,所謂“仁”就是“愛人”,以仁愛之心對待他人。孔子將“仁”上升到了理論的高度,作為哲學的重要范疇來使用。“孝悌”為“仁”之本。“孝”是尊重父母,“悌”是敬重兄長,在孔子看來,親情是培養“仁”的土壤,一個連父母的養育之恩也不回報的人是不可能做到“仁”的。既而把“仁”擴展到“泛愛眾”。
孔子“仁”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從仁者愛人到仁者愛民,孔子的“仁”實現了一種由尊天命到重人事的思想轉變。他提出君主要做到“為政以德”,堅持反戰,禁暴,重民,舉賢的德政思想,以德治國,才能長治久安。君子要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二)禮。
“禮”是用以嚴格區分親疏、長幼、貴賤、尊卑、上下、男女的宗法制度,貴族等級制度,財產分配原則和倫理道德規范。孔子道出了治國之道,認為“為國以禮”;論處事之道,認為“齊之以禮”;論修身之道,認為“博學以文,約之以禮”,“不知禮,無以立”;論人生愉悅認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從政治上講,強調等級制度;從社會規范和道德上講,強調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制度。在國家關系中,強調中央的無上權威;在家庭中,維護長輩的威信。
孔子一生都在研究禮,他將禮上升到了哲學的范疇,使之成為規范人們日常行為的準則,同時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特色。
(三)中庸之道。
“中庸”是孔子晚年提出的修身,處事的理論原則。“中”指矛盾雙方相互依存所表現出來的度,即事物變化中量的規定性。“中庸”既是一種思想觀念,又是一種思想方法。在君臣關系中,要加強君主權力與尊重臣民權利相統一,君主馭臣又接受臣民的監督,臣子可以匡正君主的行為而不能越界。官民關系中,官府要寬以待民,人民要知禮而為,構建理想的社會環境。人與人關系中,要“執兩用而中”,量度心取中,無過無不及,采取折中的辦法,不要做得太過,也不要做的不夠。才是最優秀的。
二、孟子的儒學思想
孟子將孔子的思想系統化并建立起完整的理論體系,其提出了“人唯有不忍人之心”的性善論,“不忍人之政”的仁政論,“盡心,知性,知天”的天道觀,“由博返約”的認識論,“養吾浩然正氣”的人格論,其主要學說體現在《孟子》一書中。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一)性善論。
所謂“性善”即人之初,性本善,孟子認為,人天生就具有道德品質的萌芽,他稱之為“善端”,人的基本道德品質有四種,即“仁”、“義”、“禮”、“智”。他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恥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有四端,就具有四體也。”
(二)盡心,知性、知天的天道觀。
孟子繼承孔子“為仁由已”的思想,強調道德修養活動中人的主觀能動性,弘揚“心性”,提出“盡心,知性、知天”的思想,強化了儒學的“內圣”,即個體的自我修養。他強調“反身而誠”“反求諸已”等一系列“存心養性”的內修功夫,提出“寡欲”和“養氣”的修養方法。
孟子的“盡心、知性、知天”的天道觀中,心、性、天三者是統一的。人天生具有惻隱之心,善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這些是善的本性,只要盡心擴充這些善端,就能認識人的本性,只要盡心,才能知性,進而知天。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心、性、天三者在孟子這里達到了統一升華。
(三)民本與仁政。
“民本”即孟子所說的“民為貴,君為輕”,他認為國君對百姓要施行“仁政”,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正如他所說的“天時不如地立,地立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路寡助”。
孟子發展了孔子思想中的唯心主義觀點,通過重民,保民而過到保王,使民的目的。豐富了理論內涵,對儒家學出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被后人尊奉為僅次于孔子的“亞圣”。
三、荀子的思想
荀子生活在戰國末期,當時奴隸制已崩潰,封建生產關系正處于鞏固和發展階段。荀子適應當時的社會,吸收各家各派的學說來改選儒家學說,建立了自己的唯物主義理論體系。
(一)性惡論。
荀子反對孟子的性善論,認為“人性本惡,其善偽也”,他認為人性都是一樣的,只不過是后天的教化不同。人的性惡,需要圣人,君主對臣民進行教化,需要用禮義法度和道德規范去約束和引導人民。
荀子一方面強調人自身的修養,強調圣人,君主對人民的教化作用,另一方面,他又看到只講禮義,不講法度,只生教化,不重刑罰,并不能維持社會統治秩序。因而他的思想不局限于個體的仁義孝悌,而且強調集體的禮法綱常,主張禮法并重。
(二)人定勝天。
孔子是信奉天命的,他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論語》中有“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五十知天命”這類的說法。
但是荀子認為,自然界有他運行的規律,“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惡遼遠也,輟廣”。荀子看到天的運行與人間事務的變遷是不一致的。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和“人定勝天”的思想。這反映了荀子時代社會生產力與人類力量的發展。
從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體現了先秦儒學的基本脈絡。如果說孔子奠定了儒家學說發展的基礎,孟子則主要繼承和發揮了儒家的“內圣”方面,更注重通過個體的內在修養,達到了圣人,君子的完美人格,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荀子則主要繼承和發展了儒家的外王方面。在天人相分的前提下,著重在現實中建立功業,后世的人們正是在這三位巨子的理論基礎上將儒學一步步發展,完善。并與其他學說相反相成,形成中國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論體系,成為民族凝聚的主體內容,影響著中國2000多年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