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舉世聞名的古都,歷史在這里留下了許多珍寶。它們不僅收藏在昔日的皇宮御苑里,也深藏在城南城北的大小胡同中。在休息日,我常漫步在胡同里,瀏覽各種四合院的建筑,觀賞百姓生活的風情畫面。20世紀90年代退休后,自由的時間多了,我就經常攜帶“三寶”——自行車、照相機和王彬先生主編的《實用北京街巷地圖集》,穿梭于胡同內“淘寶”。對我來說,北京的胡同是一個全天候免費開放的大博物館,它那豐富的“館藏”使我每一次去都收獲滿滿。逐漸地,四合院門樓上的門聯特別吸引了我,它和門墩、門簪、磚雕、彩畫等裝飾元素把各式門樓打扮得漂漂亮亮,而它又是其中形式最獨特、文化內涵最深厚的。對于門聯,我并不陌生,因為青少年時期上學路過的胡同里就有好幾副,那一副廣為流傳的“忠厚傳家久 詩書繼世長”,幾十年來都深深印在我的腦海里。而如今,又在胡同里見到了許多四言、五言、七言,甚至還有罕見的六言、八言的門聯,內容又那么豐富,真是使我欣喜若狂。于是暗下決心,用筆和相機將它們收錄下來,集在一起。
有的門聯歌頌了祖國的壯麗山川和大好春光;有的贊美了自己心愛的宅院和鄰里環境,表示了睦鄰的友好愿望;有的傳遞了家世淵源的古老信息,總結了持家治家的經驗,宣傳了自己的良好家風;有的寫出了修身立德的人生格言,表述了自己的遠大抱負……這些門聯像是矗立在胡同里的立體書卷。通過門聯,宅院的主人可以抒發心志、自勉自勵,每天進進出出的家人也會在重復的相見中受到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即使是來訪的客人和路過的行人也會在誦讀與欣賞之余有所受益。
在采訪和搜集這些門聯的過程中,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和教育,雖然它們的涉及面廣,內容豐富,但是大多數門聯可以納入一個范疇。如果要用兩個字來命名,那就是——家風。
在北城積水潭西側的一條幽靜的胡同——板橋二條里,有一家小院門扉上的門聯是:
卜居積水
世守硯田
這副門聯的撰寫者就是院子的主人許林邨先生。他原籍河南省靈寶縣,祖父許葉芬是光緒十五年(1889年)的翰林,官至鎮江知府。許先生1913年生于北京,由于自幼受家庭的熏陶,加上自己向先輩刻苦學習,書畫造詣都很深,是北京文史研究館的館員、諸多書畫協會的理事,在一些名勝古跡里都可以看見他的墨寶。
這副門聯上聯言居地,表明選擇在這里居住是因為對美麗的積水潭非常喜愛,下聯言家史,為自家是一戶世代筆耕不輟的書香門第而自豪。
原宣武區校場頭條47號是吳曉鈴先生的故居,門扉上鐫刻著在京城很有名的篆書體門聯:
宏文世無匹
大器善為師
這是20世紀40年代由商務印書館北京分館館長孫壯先生撰文并書寫的。20世紀末,在留存的四合院門聯中,用篆體書寫的只有幾副了,吳先生故居的這一副是保存最完好、字跡最清晰的。
吳先生是著名的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致力于古典戲曲小說、版本目錄校勘以及梵文和印度文學的研究,曾在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多所名校任教,曾獲巴黎大學榮譽哲學博士及印度國際大學榮譽博士稱號。其故居門聯的上聯就是對吳先生博學多才、著述甚豐的最好評價。
吳先生心地善良、待人和藹、關愛學生、誨人不倦,是深受學生愛戴的有德師長。含有“德無常師,主善為師”句意的下聯,是對吳先生品德的高度贊揚。
短短的門聯里,把“德”和“才”兩方面都談到了。
原宣武區北大吉巷里有一副門聯是:
杏林春暖人登壽
橘井宗和道有神
從聯文中的“杏林”和“橘井”兩個醫家的典故就可以知道,這是一戶醫生的住宅,院內主人樊玉昌先生介紹了自己的家史。
樊家的先祖于明代從山西洪洞大槐樹下遷至河北,清同治年間遷至北京,樊先生的太祖父和曾祖父都是中醫,除坐堂行醫外還開設了“保全堂”藥店,著有《醫案登奇》一書,他的大祖父樊寶宮曾任清宮的五品御醫,祖父樊寶和在此地購房并開設了“延巖醫館”,在菜市口的鶴年堂藥店立有賬折,專為窮苦病人施藥治病,廣受贊揚。樊先生的父親樊家震和一些親人都繼承祖業,新中國成立后仍工作在醫生的崗位上,繼續為百姓的健康作貢獻。
樊先生的父親所書寫的這副門聯恰好是這個中醫世家的寫照,家中幾代人都以“杏林”“橘井”故事里的古代名醫為榜樣,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為百姓治病、解除痛苦。對具有良好家風的這個家族,人們都表示深深的敬意。
在論述家風方面,還有很多有益的門聯,如:積善天垂祐,家和福自生;傳家有道惟存厚,處世無奇但率真;德從寬處積,福向儉中求;為善最樂,讀書便佳;有容德乃大,無欺心自安;立德齊今古,藏書教子孫……盡管這些都是以前的作品,但今日仍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時代在前進。今天,我們除了繼承優秀的傳統家風家教,還要與時俱進地探索新的家教內容,讓千萬戶的好家風成為支持社會新風尚的一支力量。
幾年下來,我搜集到了200多副內容不重復的門聯,雖然數量不多,但也能讓我們感受到四合院門聯的動人風韻,除涉及家風問題的門聯外,還有一些是關于頌世歌時、祈福求祥以及商家店鋪的門聯,我將這些寓意深刻的門聯及其背后的故事和歷史,匯集成《刻在大門上的家風》一書,以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