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舊石器文化遺址水洞溝的第六次考古發掘工作正在進行中,來自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寧夏文物考古所的專家們期待通過5年的發掘研究工作,進一步解開有關水洞溝石器、人類遷徙的謎團。
據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介紹,經過近20天的發掘,目前發掘點第一文化層的發掘工作已經結束,并發現一些碳的信息。由于以前幾次發掘在第一文化層中沒有發現特別多的年代證據,所以這次將試著把這些碳信息采集起來進行串聯,進一步夯實年代證據。
此外,通過新技術的測量觀察,考古專家們還發現第一文化層受到外力作用而呈現出一定程度的傾斜。“受制于技術水平,此前我們普遍認為第一文化層是比較平的,這次新的發現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當時古人類居住生活的形態。”高星說。
水洞溝遺址位于寧夏銀川市東南28公里處,最早由法國地質學家德日進和博物學家桑志華于1923年發現并進行發掘,打破了“中國沒有舊石器”的論斷,在此后90年間的5次考古發掘中,共出土了5萬多件石器和上百件動物化石,并在遺址部分地點測得了大約4.1萬年以前的地層。
對于第六次考古發掘,專家們最期待的還是能夠在水洞溝發現人類化石,這樣就能根據其特征判斷水洞溝人的來源,及其舊石器遺存的技術特點、文化屬性、來龍去脈和與西方舊石器文化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