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QQ群:19036666
      網上景區 手機 微信

       

      王姹著力打撈定安故事

       

      [ 編輯:tangtang | 時間:2014-07-01 17:46:49 | 推薦:曲阜優秀商家展示 | 來源: | 作者: ]

             有關海南人文的新書,我們特別關注。每次見到王姹時,總見她忙于作協的事務,就是笑出聲來,也笑得內斂,想象她很少空閑讀書思考,可近日在省作協辦公室采訪王姹,聽她聊起自己新近出版的書,以及定安的人文地理,才知道對定安乃至海南的理解,有寬廣的視野和思想深度,讓人刮目相看。

        記者:定安因為清朝出了個大才子張岳崧,元朝還出了個皇帝愛戀的青梅,定安的故事似乎比別的地方多。今年你一口氣出了兩本新書《清代才女的寂寞與哀愁》和《只為途中與你相遇》,都在講定安的故事,您是否有意識地在打撈定安故事?

        王姹:對于定安,我時常有一種油然而生的使命感,也常常感到心底那份沉沉的責任。我知道還有很多事等著我去做,也明白了如何去做才能以最好的、最正確的方式來表達。我的故鄉定安,至元代建制以來,至今已有720多年的歷史。在明崇禎六年(1633年)以前,定安古城也叫定陽古城,定陽古城一直是定安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我在這座古城里長大、讀書、工作,再后來我調到了省城,看到了更加廣闊遼遠的外面世界,但古城依然是我寫作的母體。我努力梳理這座古城的文化細節,竭力去解讀那些被人們忽略的時光。我的文字幾乎全都是為了這座古城畫像,這里的藍磚黛瓦、世俗生活和鳥鳴聲中的詩情畫意,都是我創作的源泉。在這個物質化的時代,詩意,是一種美好而珍稀的存在。文學本質就是一種詩意的夢,我愿意我的文字蘊含著這種詩意,把這座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充滿傳奇色彩的美麗古城,通過我的文字展現給更多喜愛定安、想了解定安的每一個人。這些年,我一直致力于對海南本土文學的創作,內容大多是有關定安的往事,至今已經出版了“王姹·印象定安系列”五本書,其中我最得意的是散文集《定安娘子》是我的代表散文集。《清代才女的寂寞與哀愁》和《只為途中與你相遇》卻是傾注我最多心力的兩本書。

        記者:您是否認為“定安娘子”的提法如今在坊間流行,與您的《定安娘子》這本書的書名有關聯?

        王姹:“定安娘”的說法雖由來已久,但真正形成“定安娘子”文字記載的,以前沒有人寫過。定安縣志上只是粗略寫了圖帖睦爾和青梅的愛情故事,那只是一段歷史,并沒有點明與定安娘有關。當我寫《定安娘子》時,很多篇章是根據這段古代愛情故事提煉而成,并延伸到生活中定安娘。書名不按民間約定俗成的“定安娘”叫法,而另起了“定安娘子”的名字,就是為了規范文雅些,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定安娘子”這個品牌也幾乎隨著這本書被叫響,這是我覺得很有意思的事。我曾想過給“定安娘子”注冊商標,但真要注冊成功,得費好大工夫。

        記者:定安人喜愛瓊劇很出名,向來有“無定安不成劇團”的說法。我認為瓊劇很多時候是用來懷舊的,懷舊的姿勢通常優雅。您的書里面也多次提到過瓊劇,就您個人的理解,您認為瓊劇為什么在定安會那么風行?

        王姹:定安雖不靠海,但也曾得天獨厚。瓊山大地震時,大量肥沃的火山土飄到了定安,所以定安的大部分土地,尤其是南部富硒的田地非常適合耕種,所以定安人吃飽穿暖就更具客觀條件,溫飽無礙,定安人才有優雅的心態來欣賞瓊劇。另一方面,定安女子說話柔聲細氣,唱出來的瓊劇特別有韻味,加上定安娘子溫婉美麗,好像她們天生就非常適合唱瓊劇和演瓊劇。定安女子,或者說定安娘子的氣質和稟賦的傳承,我想多少都和定安歷史中的非常女性有關。

        記者:《清代才女的寂寞與哀愁》是從詩的角度切入去描寫一個才女一生的歷史散文,既不能無中生有,又需要豐富的想象力,寫作的難度可想而知,想知道您寫這本書的情形。

        王姹:《清代才女的寂寞與哀愁》寫的也是一個定安娘子、定安才女許小韞的故事,確切地說,許小韞只能算是定安的一個媳婦,她是廣東番禺人,清代榜眼許其光的胞姐、清代海南唯一探花張岳崧的孫媳婦、海南三大才女之一,她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百位女詩人之一。 許小韞的文字記載極少,僅有22首詩和縣志里60多字的簡介。在她的出生地,通過凌亂的線索,抽絲剝繭般,一點點尋找許氏家族和張氏家族的蛛絲瓜葛,就耗費了將近半年時間,從她的詩進入她的世界,還原她多彩悲劇的一生,需要在寫作中更多地旁征細品,慢慢揣摩雜糅,架構場景又不能失之偏頗。這種題材的歷史散文,是我最新嘗試的表現形式。在《清代才女的寂寞與哀愁》這本書中,我幾乎是以一個紅顏知己的身份去書寫她的,也站在女人的角度去解讀另一個女人的一生,充滿傾慕、惻隱與憐憫之心,書寫的是那個封建時代的悲劇。其實,平時我喜歡用感性的眼光,去觀照身邊每個女人的命運,感知她們的生命的悲喜與無奈,憐惜她們在風吹雨打中的悲涼。這是我解讀人生的一種習慣。

      】 【打印繁體】 【投稿】 【關閉】【評論】 【返回頂部
      [上一篇]好政風離不開好家風 [下一篇]寫作是法國作家的第二職業
      評論
      稱呼:
      驗 證 碼:
      內容:
      相關欄目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推薦文章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權利聲明 |  招聘信息 |  企業資質 |  友情單位 |  聯系我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C) 1999-2023 www.www.dysky.cn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絡實名:曲阜信息港
      歡迎廣大用戶投訴舉報違法不良信息,舉報信箱:qufuceo@163.com QQ:858889866 魯ICP備07022795號-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