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現場推進會在長征的落腳點陜西延安舉辦,百余名各省區市語委負責人、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如何更加科學有效地保護和傳承那些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漢語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
保護迫在眉睫
“在中國的130多種語言中,有68種使用人口在萬人以下,有48種使用人口在5000人以下,其中有25種使用人口不足千人,滿語、赫哲語、蘇龍語等使用人數不足百人。”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宣傳片中的一組數據,在會場引起大家熱議。
語言多樣性是人類最重要的文化遺產,面對我國漢語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同時存在的“豐富性和瀕危性”這兩個基本事實,當前我國的語言政策,不僅是“推廣和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而且是“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
2015年啟動的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簡稱“語保工程”),是繼1956年開展全國漢語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普查以來,我國語言文字領域又一個由政府組織實施的大型語言文化國家工程。
中國語言資源保護研究中心主任曹志耘指出:“綜合調查點數、參與人數、投入資金以及語料樣態和數量等情況,語保工程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語言資源保護項目。”
中央民族大學副校長、中國少數民族語言資源保護研究中心主任宋敏介紹了這樣一種現狀:在我國2.2萬公里陸地邊境線中,有1.9萬公里分布在民族地區,有蒙古語、朝鮮語、哈薩克語等38種跨境語言。然而,我國境內的很多跨境語言,有的逐漸消失,有的使用受鄰國影響較大,甚至出現了文化倒灌現象。
因此,語保工程的意義不僅在于搶救性保護中華民族失而不可復得的文化資源,更在于構筑起國家安全的重要屏障。
工作初見成效
已開展631個調查點,參與高校和科研機構255所,組建500個專家團隊,投入1500名專業技術人員……
據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長田立新介紹,在2015年全國四省市率先啟動的基礎上,語保工程2016年已在包括港澳臺在內的34個省(區市)全面鋪開。
此次會議同時正式啟動上線了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在線采錄展示平臺。全國已完成調查的286個調查點的數據已全部收錄進該平臺。
清華大學教授、語保工程平臺建設項目負責人李涓子告訴記者,采錄展示平臺包括專家平臺、公眾平臺和移動APP,不僅可滿足專業調查人員的檢索、對比、分析等需求,而且面向普通公眾提供在線采錄、字幕編輯、互動分享等功能,實現了科學性和社會化的互補。
教育部副部長、國家語委主任杜占元表示:“通過語保工程,建立基于統一調查基礎上的語言資源數據庫,將為科學制定語言規劃和語言政策提供支撐,為語言文字信息化建設打好基礎,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民族團結和國家安全,更好地服務國家發展需求。”
未來任重道遠
“確定方言音系需要全神貫注、不厭其煩地聽發音、看口型、反復比字。”山西方言調查項目首席專家、山西大學教授喬全生認為,“在方言調查實踐中,音系的準確定位是難點所在。”
“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語調研點分布于海拔4千至5千米之上,西藏墨脫、倉洛、阿里藏語及其方言、門巴語地處偏遠地區,交通極度不便。”在瀕危民族語言分布地區,少數民族語言調查課題參與者韓國君博士,不僅要在村里搭建臨時攝錄場所,還要專門安排課題成員驅趕飛禽走獸,以避免原生態民居環境中的“自然之聲”對攝錄產生干擾。
“800多個調查點尚未啟動;東南地區方言極為復雜,設點多、難度大;專業力量分布不平衡,部分地區和語種人才隊伍嚴重不足。”曹志耘坦言,“今后的工作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路途艱險、經費困難、人才短缺、不被理解我們都可以克服,最困難的還是轉變老百姓對自己語言的態度。”語保工程管理與運營項目負責人王莉寧深有感觸。
收集、記錄、保存、展示漢語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并不是語保工程的目的。如何在大規模多媒體語言資源庫的基礎上,開展語言資源保護研究,推進深度開發應用,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安全服務,才是語保工程的必然選擇和終極目的。
(本報記者 柴如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