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色古香的石墻圍出了一方天地,創立于1984年的中國文化書院就坐落在北京大學東南方的治貝子園內,它的發起人梁漱溟、馮友蘭、張岱年、季羨林、湯一介等無一不是文化大家。如今的院長王守常教授當年親手種在園子里的玉蘭已亭亭如蓋,在玉蘭樹蔭下,素衣白須的王守常講述了中國文化書院32年的變化。
設壇講學開啟國學熱
與古代書院一樣,教學是中國文化書院的主要功能之一。早在創立的第二年,書院就開設了中國文化研究班,梁漱溟、馮友蘭諸先生親自設壇講學。在辦了幾年短期班之后,書院在1987年開辦了面向全國的兩年制函授班——比較文化研究班,吸引了全國一萬兩千名學子報名。提起書院的傳統教育方式,王守常認為它與現代的教育方式還是有所不同,“現代的大學教育,老師以傳授知識為主。而傳統書院的老師更強調要傳授做人的道理”。
隨著近年來大學教育的普及,中國文化書院的教學也換了形式。2003年,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邀請書院合辦了“從歷史看管理”系列課程,為社會人士傳授國學知識、啟發文化思維,從而引發了全國高校開設國學培訓課程的熱潮。隨著當年播下的種子生根發芽,從書院走出的學子開始在全國各地開辦各類國學院、國學培訓班等民間辦學機構。書院不再直接教學,而是為這些高校和社會機構提供教師、設置課程,“第一門課一定是中國文化概論,之后包括周易、老子、孔子等課程。”王守常介紹,“現代書院的教育功能應該是面向全社會的。”
學術出版傳承創新傳統文化
中國文化書院的重點還在于開展學術活動,包括學術出版以及學術研討。王守常說:“目前中國文化書院主要是從學術研究的角度,推動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下的發展。”三十年來,中國文化書院主持、編撰、出版的圖書和教材達數百種。
一方面,中國文化書院的學術出版緊緊圍繞中國傳統文化,“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和教學活動,繼承和發揚中國的優秀文化遺產”,這也是中國文化書院的宗旨之一。比如季羨林主編的神州文化集成叢書,全套書共47冊,通過對中國百家思想、神話傳說、佛教文化等的解讀,系統闡釋中國傳統文化。
另外一方面,中國文化書院的學術出版還將傳統與時代相結合。“通過對海外文化的介紹研究,以及國際學術交流活動,提高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水平,促進中國文化的現代化,為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世界文化走向中國作貢獻”,是中國文化書院擔負的另一個職責。書院出版了不少介紹海外文化的書籍,如《日本文化概論》《印度文化概論》等。也有一些關于文化現代化的著作面世,如《文化與科學》《文化與未來》等。王守常說:“傳統是一代一代之間的傳遞,隨著時代的發展需要不斷創新。”
三十年來,中國文化書院舉辦的各類研討會和論壇達三十多種,有的站在傳統與現代視野中展開,像“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學術研討會”等;有的則是立足世界文化的視角,如“全球化視野下的中國文化”等。“湯用彤學術講座”“蔡元培學術講座”等已連續舉辦近20期,漸成傳統。
書院的價值在于學術堅守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中國文化書院身處當代,但王守常認為,“真正的學術仍是修己修人。中國文化書院希望能夠保持中國傳統書院純學術的氛圍,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促進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傳播發展。”
保持純學術的氛圍,需要兼容并包的精神。湯一介曾經說過:“在籌辦這個書院的過程中,一開始我的想法就是兼容并包的,不是單一的。”在書院剛剛建立的時候,既有像梁漱溟、馮友蘭、張岱年這樣的老一代學者,也有像樂黛云這樣的開放學者,甚至還有跨學科、跨文化的學者。多樣化的學者加入,中國文化書院出版的著作更加豐富多彩。
“大海潮音,作獅子吼。”中國文化書院發展到今天,仍然秉持著純學術的目標定位,專心出版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學術著作,堅持古代書院的口頭傳授方式。王守常說:“課堂不是演唱會,我們不愿意拿著話筒對著喧鬧的人群,而是希望通過近距離的口頭傳授,傳達真正的國學知識和國學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