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QQ群:19036666
      網上景區 手機 微信

       

      “碎金文叢”:詩書酬唱盡風雅

       

      [ 編輯:tangtang | 時間:2016-09-09 14:35:24 | 推薦:曲阜優秀商家展示 | 來源: | 作者: ]

        “碎金文叢”為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一套大家小書。其與商務之前策劃出版的“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相配套,取名“碎金”,意在輯零碎而顯真知。叢書所錄,非為諸名家大家正襟危坐寫就的學術著作,而是隨性揮灑或點滴積累的小品文章。

        這些言簡而雋永的吉光片羽,和他們大塊頭的著作風格迥異,恰恰能幫助讀者一窺他們治學的門徑與細節,了解他們不為人知的品格與個性,或者更為時尚地講,就如同讓讀者了解他們的微信朋友圈一樣,在日積月累的家長里短你來我往中呈現時代的枝蔓。

        ——編 者 

        對于讀者來說,那些可以隨身攜帶、放在枕邊隨時翻閱的小書更容易成為心頭所愛。轉眼間,“碎金文叢”已經出了三輯。無論是治學隨筆、學林散記還是日記書信、口述自傳,文叢中的每一本書或為后人精心整理的情深之作,或為多年未見的珍稀手稿,酬唱吟詠間盡顯風雅,讓人欲罷不能。

        記得第一輯有李長之的《迎中國的文藝復興》、楊聯陞的《哈佛遺墨》(修訂本)、常任俠的《東瀛印象記》、陳達的《浪跡十年之行旅記聞》和《浪跡十年之聯大瑣記》,還有潘光旦的《逆流而上的魚》。六本書都稱得上開卷有益,令人回味。最愛潘光旦。他熱衷通過撰寫時評來觀察社會、參與討論,《逆流而上的魚》中便輯錄了其發表在《華年》周刊的大量長短評逸文,分析“青年獨身”“兒童公育”“老婦殉貓”等社會現象,他認為“時代潮流里的事物未必盡是,社會遺傳里的事物也未必盡非”。這種論世與論學兼而有之的文字,至今讀來有些觀點依然犀利。

        第二輯的六本更有學術含量,有繆鉞的《冰繭庵論學書札》(上)(下),曹道衡的《困學紀程》,趙元任的《趙元任早年自傳》,余冠英的《冠英說詩》和王亞蓉編著的《沈從文晚年口述》(增訂本)。這六本沒有一本不愛,每一本信息量都極大,真是覺得比看他們的學術著作收獲還大。繆鉞的自不必說,文如其人,溫婉和平中充滿了耿介。文史互證,義據通深更是今人所缺乏。深美閎約的文字令人掩面自愧。有大學問還有真性情,必向往之。

        如饑似渴地等來了第三輯。這一輯的六種更為我偏愛。《林紓家書》由夏曉虹女士和包立民先生輯錄校訂,所收林紓書信、教子習作多為首次整理,林紓開放與保守相矛盾的性格一覽無余。游寶諒女士編綴父親生前遺珠散璧所成的《游國恩文史叢談》,萃集講稿、札記、詩作,彌足珍貴。而《往事偶記》則記錄下了著名經濟學家陳岱孫先生親歷的大時代。剛剛去世的楊絳先生所著的《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增訂本)》讓我們更加懷念她的智慧人生。法文版《紅樓夢》的譯者李治華的《里昂譯事(增訂本)》對于今天的翻譯界頗有啟示。還有李光謨著的《從清華園到史語所——李濟治學生涯瑣記(修訂本)》。今年恰恰是李濟先生誕辰120年,我們從書中才知這位至今仍在影響中國考古學的前輩,當年竟然與徐志摩天天廝混,考古之外最大的愛好居然是古琴。

        李治華,過去還真是不熟悉。這位百歲高齡的法語翻譯家,對譯介傳播中國文學情有獨鐘,除了譯介古典名著《紅樓夢》外,還翻譯過魯迅、巴金、老舍、艾青、姚雪垠等中國現代文學名家的作品。

        《紅樓夢》的法語譯著算是浩大工程。李治華先生1954年動筆,1981年封筆,真是青絲變白發,苦心孤詣二十七載,最終才有了意境幽遠、文采斐然、易于法語讀者理解的法文《紅樓夢》。法國伽利瑪出版社用羊皮作封面出版了這一譯著,并將該譯本列入著名的“七星書庫”叢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駐法國大使館聯合舉辦出版慶賀酒會;譯著一年再版數萬冊,創法國同類書籍發行量之冠……細細讀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精益求精。單是《紅樓夢》中每個人的法文譯名,他都具體對待、區別翻譯,比如賈政賈珍之類的如果只是音譯,必然看不出任何的名堂和作者的喻義來,只好以意譯。而探春、惜春、迎春之類的名字,如果音譯,自然也是不能反映作者的良苦用心的,為了準確地傳達出名字中的深意來,李治華斟酌再斟酌。

        上大學時,我曾經采訪過陳岱孫先生,關于他的玉樹臨風處事干練也是記憶猶新,沒有想到看他的《往事偶記》卻看出了最多的感動。深厚的家學淵源,扎實的西學根基最終成就的是一個將一生奉獻給教育的大知識分子。1927年夏,陳岱孫拿到清華的聘書前往經濟系任教,便開始了一生中難以忘懷的清華歲月。自1929年,陳岱孫擔任法商學院院長,與文學院院長馮友蘭、理學院院長葉企孫、工學院院長顧毓秀,教務長潘光旦,襄助梅貽琦校長,同舟共濟,使得清華僅用十年時間,由留美預備學校成長為國內一流學府。書中有一個細節,陳岱孫在清華任教之初,承擔《財政學》《經濟學概論》《經濟學說史》三門課程。除了為一班舊制學友用英語講授外,全部使用漢語授課。這只是因為他在學成回國的船上,聽有學生抱怨一些老師中英文夾雜使用授課令人不舒服。晚年的陳岱孫,95歲依然主持博士生的畢業答辯,是北京大學最令人景仰的師者。

        在看似波瀾不驚的一生中,陳岱孫還是用自己冷靜的眼光記錄下了其所親歷的大時代——陳岱孫因為是單身,沒有家累,便被大家公推為“群主”,年紀輕輕就被尊為“岱老”,在烽火連年容不下一張書桌的歲月為眾教授的生計而未雨綢繆。書中專門收錄了梁思成、林徽因致陳岱孫的6封書信,既有生活的瑣碎細節,又有“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大情懷,全景式地呈現了那一代知識分子在國難當頭之際的生存狀態。

        林徽因在給陳岱孫的一封信中說,“今夏我的養病等于零,精神上太勞苦,體溫又上去,真不愿在博士回來時告他此種不爭氣的消息,但不說則必需說瞎話,正不知如何是好。不過博士大約也是預備割舌頭的,他并不告我們坐船而瞎說大約八月中才離美等等!我真希望海上真的安全,他這種走法實是加增友人惦掛,嚴格說,并不慈悲。”還有一封信說,“林耀六月廿六在前線機中彈失蹤至今無消息。大約兇多吉少。聞訊愴然累日,一切不堪回想。抗戰七年直接傷亡消息以空軍為最重,我已多次驚弓之鳥,見到不常見之空軍友人姓名在信封上,就知道常見的名字已不能自己簽名來信,難過之極。”飛行員林耀殉國之事,當年給臥床中的林徽因帶來無盡之傷痛,我們從這封信中再次讀到,依然可以感同身受。

        除了體系完整的學術著作,學者那些散見于細處的靈光與妙思,那些在起起落落的命運中所表現出的淡泊與堅韌,何嘗不是一種更無形的力量?這或者就是“碎金文叢”讓人反復閱讀的原因吧。

      】 【打印繁體】 【投稿】 【關閉】【評論】 【返回頂部
      [上一篇]跌宕一生,季羨林的思考與懷想—.. [下一篇]追憶·徐復:學林巨匠 教苑楷模
      評論
      稱呼:
      驗 證 碼:
      內容:
      相關欄目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推薦文章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權利聲明 |  招聘信息 |  企業資質 |  友情單位 |  聯系我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C) 1999-2023 www.www.dysky.cn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絡實名:曲阜信息港
      歡迎廣大用戶投訴舉報違法不良信息,舉報信箱:qufuceo@163.com QQ:858889866 魯ICP備07022795號-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