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貴教授最近推出了論文集《儒學的形態與開展》(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6月)。此書圍繞儒學形態與儒學開展兩大議題展開,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思考,這里擷取一二與讀者朋友分享。
其一,儒學的本體形態是人文儒學。李教授認為,儒學的核心思想就是人文主義,儒家思想的傳承與發展無不以人文主義思想為中心,人文主義成為20世紀最貼切且有效的儒學詮釋方法,儒學在學科體系中由中心到邊緣的轉換正是人文儒學的凸顯,儒學體系中分離出來的諸學科都是人文主義思想的延伸、貫徹與落實,當代儒學的困境可由人文儒學的身份給予有效回應,因此,儒學的本體形態應該是“人文儒學”。其二,儒學形態是一與多的統一。李教授認為儒學的具體形態是多樣的,如經學儒學、宗教儒學、心性儒學、政治儒學、倫理儒學、哲學儒學、生活儒學等,但這些形態的儒學無不是儒家核心理念(仁義)的貫徹與落實。政治儒學通過政治形式訴求仁義,宗教儒學通過宗教形式訴求仁義,倫理儒學通過倫理道德形式訴求仁義,而不以仁義為訴求的儒學學說不能視為儒學形態,所以它們都是人文儒學的具體形式,因而儒學形態應該是一與多的統一。其三,儒學形態即是儒學開展的方式。李教授指出,儒學的開展方式無非是理論研究式、實踐落實式、詮釋賦義式、教育傳播式等,而這些開展方式都是與儒學形態為一體的。比如,經學儒學通過經學詮釋的形式傳承、發展儒學,宗教儒學通過宗教傳播的形式傳承、發展儒學,政治儒學通過政治實踐的形式傳承、發展儒學,等等。可見,儒學的形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儒學的開展,因而儒學開展的形式必是多樣的,而不應該局限于某一種形式。其四,儒學的開展仍然遭遇著各種困境。李教授認為,“缺乏合格的主體”與“缺乏正確的認知”是當代儒學開展道路上的兩大困境,所謂“缺乏合格的主體”是指當今儒學熱的情境下研究、宣傳和接受儒學的主體仍然存在素養、價值、人格等方面的問題,而所謂“缺乏正確的認知”,是指各個階層的人們關于儒學的基本知識、基本義理缺乏最為常識性的了解與把握。這些困境也正是當代儒學開展難于收獲積極效果的原因之一。
總之,本書由歷史到現代,由案例到理論,視域開闊,分析深入,論斷獨特,對于當下儒學復興熱潮中的“儒學形態”與“儒學開展”問題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