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山東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山東新聞聯播》欄目報道,曲阜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無論是從各地來的游客,還是土生土長的曲阜人,都把傳承經典、弘揚傳統文化和道德,作為一種追求和習慣,從中汲取向上向善的力量。
記者來到曲阜三孔景區,導游陳琴琴表示,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話就體現了一種孔子熱情好客,一種理念,自己作為導游,每一位來到曲阜的游客,都應該熱情服務。
記者隨機采訪了幾名游客,大家對美德的看法也不一樣。有的游客表示,美德在每個人心里都有一桿秤。你覺得自己做的胸懷坦蕩。這樣是對的,對整個社會有益的事情,就是很好的一種美德。也有的游客認為下雪路面滑,老人和小孩摔倒要注意扶一下,就是美德最直接的體現。
在曲阜三孔景區,“給老人捎點東西、文明旅游”等內容,成了導游詞的新開篇。如果做的好,還可以參加最美導游和游客的評選。
這里的一名導游表示,作為導游要遵守職業道德,盡量把知道的東西全部都告訴大家,讓每一個人都明白自己在講什么。這也應該是導游職業道德的一種美德。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美德善行不僅要說,還要去做。曲阜圍繞“彬彬有禮道德城市”的建設,讓美德融入到市民日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之中。對此,一名景區經營戶表示,這里是曲阜、孔子的故鄉,是以禮貌為主,對客人禮貌就是一種美德。賣東西就是價格實惠,不強買,不強賣。
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表示,中華民族的美德它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精神一個積淀。如果大家進行美德修養,加強傳統文化的學習,慢慢就會形成一種內在的氣質,如果全社會都去這么做,時間久了,那么必然會形成一種向上的力量和向善的力量。(朱訓壯 劉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