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QQ群:19036666
      網上景區 手機 微信

       

      中國大運河認識誤區:并非世界上開鑿最早的運河

       

      [ 編輯:web1 | 時間:2012-09-21 09:09:36 | 推薦:曲阜優秀商家展示 | 來源: | 作者: ]

        著名運河史專家姚漢源先生曾憤憤不平地寫道:“長城號稱萬里,其遺跡俱在,且名揚中外,今表彰不已。以文物偉跡自當之無愧,然物質用途已成歷史,即欲修復不可能。京杭運河之偉大成就固不遜于長城,時至今日表彰之者不多。”

       

       

        時過境遷,經過許多學者和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2006年中國大運河被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入選國家文物局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名錄。2014年,中國大運河將正式申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現在各城市的文本準備工作正在緊張進行。大運河的研究和保護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各項工作正在有序進行。近年來,大運河文化的輝煌和意義不斷得到闡發和弘揚,一掃之前默默無聞,甚至飽受爭議的境況。無論是學術作品還是媒體影像宣傳介紹,對大運河的熱情與日俱增,普遍認為,大運河是“我國古代一項雄視百代、光耀千秋的偉大工程”、與長城齊名的人類建筑“奇跡”、“封建王朝的生命線”等等。

        然而,從謹慎的學術研究角度看,長期以來,在對中國運河史和運河文化研究和知識傳播過程中,有一些夸大的、美化的、似是而非的共識、習慣說法或常識,已經深入人心,形成了幾乎牢不可破的思維定式并進入眾所周知的知識系統,不但學術界如此,社會上亦是如此。隨著學術研究的深入,有些實屬陳陳相因的認識誤區,從普及科學、客觀的知識需求看,長此以往,有礙于大運河的學術研究和知識文化的傳播,許多問題需要重新認識和進一步探討,由此達到正本清源的目的。我們羅列幾個“常識”加以辨析,期望引發思考和進一步討論。

        陳說之一:“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流程最長的一條人工運河”。 目前許多著述和工具書都這樣表述,其依據是《左傳》記載的夫差開鑿邗溝的史實。這段史料很簡略,但事實基本清楚,學術界基本認可,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城邗,溝通江淮”。但這個時間并非世界最早,根據一般的工具書,古埃及時代就已經開鑿運河,遠早于邗溝。而且,“中國大運河”的概念,一般指隋朝開鑿的“南北大運河”或元以后的“京杭大運河”,國外學者著作中稱此較多,現在為國人接受。其主要河段邗溝,只是區域性河流,開始時都不是人工運河,溝通江淮的邗溝,可能只有其中的某一段是人工開挖的,長度有限,與完全平地開河的人工河不可相提并論。關于運河的定義,國際詞典通用的定義是說運河就是人工開鑿的通航河流,對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等適用,但并不符合中國古代的情況,因為如果按此定義,邗溝絕對不能稱“人工運河”,當時的夫差根本沒有能力或必要開鑿從邗城(今揚州)到末口(今淮安)的人工運河。我以為,就中國古代而言,運河應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含義:狹義的運河,指的是符合國際詞典所定義的完全人工開鑿的河流,如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這樣的運河,在古代,有元朝開鑿濟州河、明朝開鑿的會通河、清朝開鑿的中運河等。而廣義的運河主要利用自然河流湖泊,開挖一些連接河段,將自然河流湖泊溝通成一條較長的水運通道,后人統稱這類溝、渠為“運河”。中國早期的運河大多如此。因此,以邗溝論說“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流程最長的一條人工運河”,不合國際話語標準,很難定論。說邗溝是中國歷史上開鑿最早、里程最長的運河比較靠譜。

        陳說之二:關于大運河的名稱問題。京杭運河就是京杭大運河,姚漢源指出:“現代稱京杭運河為大運河。大運河一詞實來自國外。”

        首先,“京杭運河”與“京杭大運河”是有差異的提法,或說是兩個不同概念。現在的京杭運河,一般指具有通航能力的京杭大運河線路,即從山東濟寧到杭州的運河,這是國家交通運輸部門在對京杭大運河進行拓寬改造之后所通行的名稱,而非普通地圖上標識的京杭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是指元以后形成的,從北京到杭州的運河。其次,大運河應是對古今南北大運河的總稱,范圍比京杭大運河大得多,從長度上看,如現在有學者認為京杭大運河應延長到浙江寧波,將浙東運河包括在內,若然,就只能稱大運河,而不能稱京杭大運河或京杭運河。從時代上看,隋唐與北宋以洛陽和開封為中心的大運河,起點西至關中,南到杭州,北到北京,很難用京杭大運河概括,所以,國家將原來提出的京杭大運河申遺,代之“中國大運河”(簡稱“大運河”)命名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并準備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更加全面、真實地反映了歷史。

        陳說之三:中國的河流都是東西流向的,所以要開鑿南北流向的運河。

        各種著述在論說中國開鑿運河的地理原因時,一般都說,中國地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落差大,所以中國的河流都是或絕大多數是自西向東流的,造成只有東西流向的通航河流,沒有南北流向的通航河流,只有東西間的航運河流,缺乏南北間航運河流。因此,自古以來開鑿運河,都是南北運河,以便溝通東西河流,加強南北聯系。“中國古代的主要河流全都是東西走向,沒有南北水道,這種橫向封閉的自然水系嚴重地制約著全國各地的交通往來,不利于國家的統一、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

        這里實際上形成兩點認識:第一,中國的河流都是東西流向的,因而通航河道也都是東西流向的,沒有能夠通航的南北流向的自然河流;第二,東西流向的河流只能東西航運,無法南北航運,所以中國開鑿的運河都是南北流向的,目的是溝通南北聯系。兩個認識因果關系明確,相互證據,由于第一個認識而自然產生第二個認識,而第二個認識又說明第一個認識的正確性。最后得出只能開鑿南北流向的大運河來溝通南北交通的結論,甚至讓人產生中國古代開鑿的都是南北走向的運河的認識。

        雖說這些認識很可能是受到大運河就是“京杭大運河”的誤導,但基本上是根據傳統的地理教科書的介紹,而沒有深入研究中國河流的實際所致。

        總體上看,中國的地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落差大,河流自然呈東西流向,東西流向的河流多,如長江、黃河、淮河、錢塘江、海河五大河流,都是東西向的,其他的河流,如渭河、漳河等亦然,大運河是溝通這些河流的唯一南北動脈,這一點不錯。

        但是,這里說的河流的東西流向或南北流向應當是相對的,東西流向的河流中有南北流向的河段,南北流向的河流也有東西流向的,主要是受地形影響,亦有個別是人為因素,如黃河改道。

        如果考察中國各區域的河流走向,自西向東流向只是總體趨勢,但實際上受地形影響,流向是復雜變化的,并非都是東西劃一,很多河流,包括重要的河流,特別是大河的支流,有許多是南北流向的。即便是東西向的河流,相當多的河段是南北流向的,如黃河從托克托到潼關一段,古稱“西河”,位于山陜之間,完全是東西流向的,其中有些河段至今保持一定的航運功能。古代的濟水,從黃河分出,都是南北流向,往山東巨野澤,或往山東東北入海,或往泗水,奪泗入淮。古代的鴻溝,由黃河改道分出,自北向南流到淮陽(陳),入淮河水系,都是南北流向。 

        其實,南北流向的河流也不少,特別是在能夠通航的河段,如瀾滄江,長江上游金沙江,四川、重慶境內,自北向南的嘉陵江、岷江;珠江(西江、北江和東江),進入廣東以后,南北流向十分明顯。自北向南的廣西漓江,長江中游支流有自南向北的湘江、資水、沅江,長江以北的漢水,江西的贛江、撫江,安徽的青弋江、水青江,浙江的富春江、衢江和浦陽江,都是南北流向為主的河流。

       

       

        在北方,黃河流域有汾水、沁水、衛河、洛水、汝水、潁水、渦水、濉水、汴水等,淮河流域的泗水、沂水、沭水,長江流域的漢水等,多是南北流向,或下游為南北流向。

        現在,一講運河就想到南北溝通,想到橫貫南北的京杭大運河,這是除了地理知識之外造成認識誤區的一個重要原因。長期以來被人們忽視的事實是,上述河流,無論是東西走向,還是南北走向,其中能夠通航的河段,一般在中下游丘陵或平原地帶,以南北流向居多,流向長江、淮河和黃河等東西向大河干流,其發揮重要水運作用的河段,多是南北流向的支流河道。

        當然,中國河流分布和流向有嚴重的缺陷,一是雖然有許多南北流向的河流,相對來說,南北河流都比較短,沒有一條像長江那樣,能夠貫通南北大部地區,形成完整通航能力的自然河流。第二,在平坦的東部地區,由于地形制約、古黃河的改道等原因,沒有一條能夠橫貫南北、保持通航能力的河流,所以才有了開鑿京杭大運河的必要。

        正是由于中國有許多可以通航的是南北流向的河流,所以,古代許多運河實際上是東西流向的,古代開鑿了許多非常重要的東西向的運河。套用國際關于運河的定義,完全或基本上屬于真正的由人工開鑿的運河。而南北向的運河,多是溝通水系,完全由人工開鑿的河段不多,多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特別是明清以來,逐漸人工渠化,或改建的運河。

        下面羅列幾條古代開鑿的溝通南北河流的東西流向運河。

        太伯瀆。或作泰伯瀆,這條運河是主要以灌溉為主的人工河渠,傳說商末由吳太伯開鑿,東西流向。較晚的文獻說當時能夠航運,溝通無錫梅村與太湖。

        陳蔡間運河。西周時期由徐偃王所開,當時中心位于今江蘇泗洪(其地已經沒入洪澤湖中)的徐國控制了36個小國,與周王室對峙。徐偃王一度率軍西進,由淮河西進,深入中原腹地,開鑿運河溝通陳國都城淮陽與蔡國都城上蔡之間的水系。這里屬淮河上游支流,陳蔡運河可能是溝通古汝水與古沙河。古沙水,又名蔡水、蔡河。再接南北向的鴻溝水系。鴻溝從黃河往南,溝通潁水。

        荊溪運河。在今江蘇高淳、溧陽境內。相傳為春秋末年吳國伍子胥所開,溝通太湖與水陽江到長江。荊溪運河的線路:吳闔閭城—太湖—荊溪運河(宜興—溧陽)—(高淳東壩)—固城湖—水陽江—長江。這是《漢書·地理志》所說的中江,明確講中江在今安徽蕪湖—帶受江之水。另一種說法,從固城湖—石臼湖—(當涂)—長江。運河應是人工開鑿的將荊溪水引過茅山分水嶺的河段。人工河線路約10公里,東西流向。荊溪是否為人工河,有爭議,多以為是人工河流,或以為是自然河流。

        江漢運河。又稱“揚水運河”、“子胥瀆”,連接漢水和楚都郢。相傳是伍子胥所開,其率吳軍攻打楚國,奪取都城。但吳占領楚國時間很短,能否有時間和條件開鑿運河,值得懷疑。也可能就是像金宋對峙時期,金兀術被韓世忠阻擊在黃天蕩,后開鑿一條運河通往長江,逃回江北的情況類似,臨時開的一條很短的運河。

        菏水(商魯間運河):春秋末期,吳王夫差開鑿的菏水,商魯之間的運河,應當是一條以東西流向為主的河流。宋國與魯國之間,溝通了濟水與泗水的聯系。這一條無論怎么看,都是東西向的運河。由于南北流向的河流有東西位置差,所以要開鑿東西流向的運河加以溝通。這條運河后來叫五丈河,宋代是重要的水運通道。溝通汴梁與山東淮河流域的聯系。

        靈渠。秦朝開鑿的靈渠也是東西走向的,將南北流向的湘江和漓江溝通起來。湘江自南向北流入長江,漓江自北向南流入西江,在廣西桂林相向而遇,并不相通,秦史監祿為秦軍南征運輸軍糧,開鑿了靈渠。

        關中漕渠。重要的人工開鑿的運河中,西漢武帝時開鑿的“關中漕渠”對于漕運作用最大,這是一條與渭河并行的東西流向的運河。到了隋朝,又在舊址基礎上開廣通渠,形成了以洛陽為中心的運河網絡的西線。

        浙東運河(古山陰水道)。從蕭山到寧波,基本上是一條東西向的運河,開鑿很早,現在已經算作京杭大運河的一部分。連接古若耶溪和曹娥江這兩條南北走向的自然河流。

        儀揚運河。從儀征到揚州,由瓜洲古渡越江的漕船,到揚子津入揚州。這條運河解決了揚州城遠離江岸的問題,使大運河保持通暢。

        以上這些運河,人工開鑿的河段都不太長,極少是完全由人工開挖,都是充分利用自然河流原有的故道,疏浚拓寬。但卻十分關鍵,如靈渠,溝通了湘江與漓江,使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溝通,秦朝得以開拓五嶺以南地區。使菏水,溝通了淮河與黃河流域。實際上,中國古代開鑿的運河,往往是將南北兩條不相貫通的自然河流溝通起來,而這兩條河流由于位置的東西差異,造成開鑿的運河,恰恰可能是東西流向的。但開鑿之后,形成了南北貫通的新水道,并非人工開鑿一條南北水運通道。京杭大運河也由此而成,如利用了南北向的衛河、泗水、邗溝等。由此可知,中國一些重要的運河,往往是東西走向的,利用人工與自然河流巧妙結合,運河連接的水路可以通往四面八方,成就了古代中國“運河帝國”的美譽。 

      】 【打印繁體】 【投稿】 【關閉】【評論】 【返回頂部
      [上一篇]北京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修繕 推動.. [下一篇]瀏陽投資2.7億建秋收起義紀念園 2..
      評論
      稱呼:
      驗 證 碼:
      內容:
      相關欄目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推薦文章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權利聲明 |  招聘信息 |  企業資質 |  友情單位 |  聯系我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C) 1999-2023 www.www.dysky.cn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絡實名:曲阜信息港
      歡迎廣大用戶投訴舉報違法不良信息,舉報信箱:qufuceo@163.com QQ:858889866 魯ICP備07022795號-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