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QQ群:19036666
      網上景區 手機 微信

       

      武漢8成近現代工業遺產消亡 市長連嘆“好可惜”

       

      [ 編輯:web1 | 時間:2012-09-11 13:40:05 | 推薦:曲阜優秀商家展示 | 來源: | 作者: ]
        武漢重型機械廠內留存下來的為數不多的幾臺機械設備之一,矗立在正在開發的房產小區空地上。法制日報 劉志月 攝
       

        關注消失中的歷史建筑之二

        “好可惜,好可惜!”

        湖北省武漢市市長唐良智接連感嘆。

        令他感嘆的,是既濟電廠遺址被拆除。

       

       

        既濟電廠是我國近代規模最大的民營發電廠,創建于1906年。歷經百年風雨,既濟電廠遺址2004年被劃入武漢市拆遷范疇。消息傳出后,百年電廠的命運引發了社會公眾的普遍關注,但最終沒能逃脫被拆遷的命運。如今,在既濟電廠舊址上,矗立的是既濟電力商城。

        在近日召開的武漢市歷史文化風貌街區保護委員會第二次領導小組會議上,發完感嘆的唐良智明確表示,武漢工業遺產家底雖豐,但保護形勢嚴峻,亟待搶救。也是在這次會上,武漢市公布了首批29處工業遺產保護名單。

        不過,有專家指出,公布保護名單只是保護的第一步,能不能落到實處,還要看是不是能把法治精神貫穿于發展與保護之中,減少“土地財政”和“土地容積率財政”帶來的威脅。

        為被拆百年工業遺存“鳴冤”

        讓唐良智感慨萬千的“既濟電廠”,是在2004年被拆除的。

        史料記載:1906年,體察到湖廣總督張之洞拒絕外資辦水電意圖之后,寧波商人宋煒臣聯合浙江、湖北、江西巨商11人發起籌辦了“商辦漢鎮既濟水電股份有限公司”,下設電氣燈廠和自來水廠各一。張之洞撥官款30萬元相助。電廠1908年建成送電,裝有500千瓦直流發電機三部,可供燈1.8萬盞。規模列當年滬、京、穗、漢四個大城市的民營電廠之首,是當時全國民營電廠總容量4449千瓦的三分之一。而此前,漢口只有外商投資供租界用的電廠。

        2004年年初,傳出百年電廠既濟電廠將要被拆遷的消息后,武漢各方人士反對拆遷、呼吁保護的聲音高漲。對此,武漢市委機關報《長江日報》進行了連續深度報道,引起了有關領導的注意,拆遷被暫緩。

        但最終,既濟電廠遺址還是沒能逃脫被拆遷的命運。雖然從1993年起武漢市就開始公布優秀歷史建筑,但當年既濟電廠沒能列入優秀歷史建筑名錄中。對既濟電廠這樣的“編外”歷史建筑,主管部門表示,只能是“盡量減少破壞”。

        如今,在既濟電廠原址所在的漢口利濟南路沿河大道口,既濟電力商城等一批新式建筑高聳入云,再也看不到當年英國人穆爾氏設計的“長進深、高內空、大跨度”結構紅磚廠房。

        “工業文明是人類最深刻的文明進步之一,工業遺存一旦扔掉,后人將無從尋找城市發展的足跡。”唐良智說。

        與唐良智一樣,10余年前,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委員、武漢大學規劃與設計學科創始人趙冰教授就已在為武漢的工業遺存四處“鳴冤”了。不過,令人可惜的是,趙冰的“鳴冤”并沒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

        371家工業遺存僅剩95家

        1986年,武漢市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6年后,今年1月9日,武漢市政府全會將歷史文化風貌街區的保護利用納入新一屆政府重要工作。3月29日,武漢市歷史文化風貌街區保護委員會成立,并成立了專家委員會。歷史文化風貌街區和優秀建筑保護研究所也同日揭牌。

        2011年,武漢開始首次編制武漢工業遺產規劃,并全面清查工業遺存。

        經詳細調查,1860年代至1990年代,活躍在武漢這座城市的工業企業有371家,最早的誕生在1860年,最“年輕”的距今也有22年。

        不過,目前武漢有實物可尋的工業遺存僅95家,解放前的工業遺存大部分拆毀嚴重,132家僅存27處,8成已消亡。而解放后的239家企業,僅存67處,72%已消亡。

        在僅存的95處工業遺存中,武漢市又遴選出29處作為武漢市推薦工業遺產名單,將分為3個級別進行保護:一級工業遺產共15處,全部是國家、省、市三級文保單位;其余工業遺存項目則被列為二、三級工業遺產。

        目前,武漢市人大常委會已審議通過了《武漢市歷史文化風貌街區和優秀歷史建筑保護條例》,正待提交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審議批準。

        《法制日報》記者注意到,依據條例,武漢市行政區內有30年以上歷史且在產業發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坊、商鋪、廠房和倉庫等建(構)筑物,可以申請確定為優秀歷史建筑;對不滿30年但確有重要價值或重大紀念意義的,可經批準確定為優秀歷史建筑。

        “這一系列動作,說明武漢市現在的城市管理者意識到了工業遺存的價值,應該說‘亡羊補牢’為時尚不算晚。”趙冰說。

        2009年,趙冰曾受湖北省文物局委托進行工業遺產專項調查。調查一年有余,趙冰發現,湖北工業遺產資源豐富,但是正在迅速消亡,而相關部門也尚未出臺保護性的法律法規。

        用法的精神平衡發展與保護

        趙冰說,城市化往往帶來工業企業的外遷,老廠址往往會賣地賺錢,要想保護非常難。

        唐良智認為,武漢要加大立法保護,制定詳細的保護細則,加大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力度和資金投入力度,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納入全市績效考核,力爭“十三五”期間全面完成保護和建設工作,并形成一套完整的保護體系和保護機制。

        在趙冰看來,當前,工業遺存保護面臨的最大難題是如何將真正的法治精神納入發展與保護的平衡之中。

        除了“土地財政”,“容積率財政”也應引起警惕。趙冰說,現在很多城市可以隨意修改規劃的容積率,沒有一點法治原則。

        趙冰認為,政府通過調整土地容積率,可以獲得巨額財政收入,這就很難保證地方上不會為了經濟利益而打“擦邊球”——“你不是規定納入保護名錄的才實行嚴格保護么,那我就不申請確定為優秀歷史建筑,你能拿我怎么辦?”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對此深有體會。“很多地方官員把轄區內的遺產保護項目視為‘一種災難’,看不到從長遠來講保護更是一種發展。”他說,武漢的楚河漢街內沒有一處歷史遺跡就是個例證。

        葉青認為,地方官員應該要轉變發展觀念。武漢的規劃部門迅速將29處工業遺存納入規劃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地方上的“利益沖動”。“此外,還應確定更多的保護項目,賦予專家委員會申請建議權。”他說。

        趙冰則建議,立法機關可以制定“容積率”交易辦法:開發商要想提高規劃中容積率,可以通過買工業遺產等留存的容積率之方式來實現,開發商所付費用又可以作為保護工業遺產的資金來源,避免一說保護就“沒錢”的尷尬

        鏈接 什么是工業遺產

        工業遺產是物化了的人類工業文化。工業遺產價值的核心,在于它所承載的技術價值。在內容方面,狹義的工業遺產主要包括作坊、車間、倉庫、碼頭、管理辦公用房等不可移動文物;工具、器具、機械、設備等可移動文物;契約合同、商號商標、產品樣品、招牌字號等記錄檔案。

        廣義的工業遺產還包括工藝流程、生產技能和與其相關的文化表現形式,以及存在于人們記憶、口傳和習慣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城市化的進程中,很多工廠“退城進區”,又因其自身發展的種種原因,漸漸消失于我們的視野之中。新建筑在舊工廠原址拔地而起,但是無形的工業遺產并不會那么快就消失。作為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工業遺產是城市發展軌跡的忠實記錄者,也是很多原住民的情感寄托。 

       

      】 【打印繁體】 【投稿】 【關閉】【評論】 【返回頂部
      [上一篇]四川省瀘州市發現最老古樹 樹齡已.. [下一篇]游人記錄崖墓群。來源:華西都市..
      評論
      稱呼:
      驗 證 碼:
      內容:
      相關欄目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推薦文章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權利聲明 |  招聘信息 |  企業資質 |  友情單位 |  聯系我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C) 1999-2023 www.www.dysky.cn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絡實名:曲阜信息港
      歡迎廣大用戶投訴舉報違法不良信息,舉報信箱:qufuceo@163.com QQ:858889866 魯ICP備07022795號-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