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了嗎您吶
《紅樓夢》是一座文化的大觀園,不僅隨處可見精妙的詩詞,還點綴著滿紙生香的美味。其中描述最詳的就數那道讓劉姥姥搖頭吐舌的茄鲞。“劉姥姥細嚼了半日,笑道:‘雖有一點茄子香,只是還不像是茄子。告訴我是個什么法子弄的,我也弄著吃去。’”
□崔岱遠(文化學者)
茄鲞怎么做?書里鳳姐兒說得清楚:“把才下來的茄子把皮簽了,只要凈肉,切成碎丁子,用雞油炸了,再用雞脯子肉并香菌,新筍,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雞湯煨干,將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嚴,要吃時拿出來,用炒的雞瓜一拌就是。”誰讀到這里都會暗咽口水。
有意思的是,這道名菜在書卷里藏了兩百年,經歷了世間多少繁華多少夢,卻未見哪家飯莊、酒樓把它開發出來。直到20世紀八十、九十年代,一些餐廳相繼推出“紅樓宴”,茄鲞才被端了上了餐桌。不過吃的人也都成了劉姥姥,沒嘗出什么茄子味兒,倒覺得油乎乎地吃了一盤子醬爆雞丁,不免大失所望。
仔細想想,書上的做法其實未必是味兒。這道菜用料過于龐雜,雖以茄子命名,茄子反倒成了點綴。特別是加了各色干果,把那些菌、筍、腐干的清香全蓋住了。
調配一道菜和調配一付方劑一樣,也講究“君臣佐使”,好食材雜燴在一起未必就是好菜。再說,親手做過燒茄子或篤鮮茄的人都懂,茄子切后必要晾曬,直到蔫了才能用。若是不晾,封在茄子里的水分太大,吃到嘴里跟嚼棉花桃子似的。若按書上寫的把鮮茄子削皮切丁炸了再用雞湯煨上半天,沒等到糟油攪拌就快咕嘟成茄泥了。
難道說曹雪芹寫錯了?要弄明白什么是“茄鲞”首先要明白什么是“鲞”。“鲞”的本意是魚干,比如黃魚腌干后的黃魚鲞,而通常說“茄鲞”就是茄子干。古時候交通不便,京官外放一路上風餐露宿,隨行家廚常常帶上幾壇子茄鲞,老爺吃飯時拿出來配上當地采買的雞肉、豬肉一炒,就是一道不錯的下酒菜,所以茄鲞也叫“路菜”。
再說《紅樓夢》里的茄鲞。有人說原本沒有這道菜,是王熙鳳故意杜撰出來捉弄劉姥姥的。不過,在戚蓼生序本里的這段文字有所不同:“你把四五月里的新茄包兒摘下來,把皮和瓤子去盡,只要凈肉,切成頭發細的絲兒。曬干了,拿一只肥母雞,熬出老湯來,把這茄子絲上蒸籠蒸得雞湯入了味,再拿出來曬干。如此九蒸九曬,必定曬脆了,盛在瓷壇子里封嚴了,要吃的時候拿出一碟子來,用炒的雞瓜子一拌就是了。”
這種做法頗似現在洛陽燕菜腌制蘿卜的工藝,吃起來又和“路菜”用法類似。或許,這才是曹雪芹的本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