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QQ群:19036666
      網上景區 手機 微信

       

      歷史的安居——中國傳統建筑復興的可能性(鄧曦澤)

       

      [ 編輯:web1 | 時間:2012-03-14 17:49:41 | 推薦:曲阜優秀商家展示 | 來源: | 作者: ]

      【作者按:此文發表于秦紅嶺主編:《建筑倫理與城市文化》第二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年3月。】 

      摘要:中國傳統建筑能否廣泛復興而成為民用建筑常用樣式之一,使某些城鎮呈現傳統風格,關鍵是傳統樣式的單體建筑能否大型化而提供足夠的室內空間,從而滿足現代生活的功能需求。實際上,無論古代的傳統建筑還是近期新建的傳統建筑,都不乏以實用為主的大型建筑。在大型化的基礎上,只要成本能維持在允許的范圍內,傳統建筑就一定能夠復興,而復興思路為:將傳統建筑材料與現代建筑材料相結合,以傳統建筑風格為主要風格。在選擇傳統建筑復興的樣本時,首先應選擇那些以實用功能為主的具有普適性的樣本,其次才是其他滿足特殊需求的樣本。

      關鍵詞:傳統建筑;復興;大型化;普適性 

      一、緣起、問題與方法

      大約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我的家鄉(一個中等發展水平的農業大縣)開始了修建磚混結構樓房的潮流。至今,在鄉村,這種樓房遍布鄉野,并向質量更高的樓房發展。多年前,我在廣東珠三角地區發現,這一地區已經開始了第二波建房潮流。珠三角地區與家鄉的住宅建設給我的感覺是,也許除了土地使用權審批外,一切都處于無序狀態。我從外行的角度記下了當時的感想。我覺得,統一的基本規劃之缺失,導致了無序狀態,導致了資源浪費、建筑群體藝術美的缺失、建筑民族性與歷史感的流失。我并不認為政府應該把民用建筑(尤其是住宅)樣式給統一起來,但是,倡導性的建議是應該有的。對于基本規劃,我支持政府具有一定控制權。但是,政府在它該作為的地方,卻缺乏有效作為。

      在當前中國城鎮化建設的大潮中,傳統建筑總體上是缺失的。同時,也有不少人士呼吁復興傳統建筑。那么,中國傳統建筑能否在當代社會得以復興呢?這就是本文的問題。本文準備將功能分析與條件分析相結合,把現代社會對建筑的功能要求作為自變量,在此前提下,考察傳統建筑能否滿足現代社會的主要需求。如果能滿足,則傳統建筑能在現代社會存在并發展;否則,則最多只能作為調劑品、藝術品或古董。 

      二、大型化與功能化:傳統建筑復興的關鍵

      建筑蘊涵極其豐富的文化與歷史積淀,是一個民族的民族性、歷史性的集中表達。一個自信的,不忘本的民族,應該盡可能維護自己的歷史文化。而傳統建筑作為本民族歷史文化的集中表達,也應該盡可能繼承、發展與弘揚。關于復興傳統建筑的應然性問題,本文不予討論,而只討論傳統建筑的廣泛復興的可能性問題,即傳統建筑樣式可以廣泛地、大規模地新建,成為現代社會民用建筑的常用樣式之一。

      傳統建筑要得以復興,必須滿足現代生活的需求。將現代生活的需求作為自變量,或者作為討論傳統建筑復興可能性的前提,這是我們首先要明確的。這不是現代對古代的壓迫,不是對歷史的絕情,而是為了我們當下以及未來的生活。對于歷史文化(包括古代建筑),我們不能停留于文化悲情、文化感傷,甚至呼天搶地的文化哀鳴。如果傳統建筑無法滿足現代需求,再怎么悲鳴,也挽救不了它式微的命運(除了作為藝術品或古董)。例如,一些傳統民居,雖然不乏美感,但是,它很難在當前的城鎮化進程中被大規模、廣泛地復制,因為其使用功能可能不適應現代生活。所以,這種建筑不可能復興,最多可作為歷史陳跡,定點保護起來。一種建筑樣式若不能成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城鎮化建設大潮中民用建筑常用樣式之一,則該樣式只能被邊緣化。

      人類的需求,可以在不同角度進行分類。對于本文來說,對建筑的需求可以分為實用與審美兩大類。傳統建筑式微的同情者,主要是從審美角度考慮問題的,他們哀嘆的是傳統建筑審美價值的流失。誠然,人類可以建造一些非實用的建筑物,但是,絕大多數的建筑物都要滿足一定的實用需求。如果一種建筑物不能滿足實用需求,它只能在很小范圍內存在。

      傳統建筑樣式要廣泛復興而成為民用常用建筑樣式之一,須具備什么條件呢?民用建筑有許多具體類型,如城鄉居民住宅、辦公樓、教學樓、學生宿舍、圖書館、商業樓等等,每種類型都各有具體功能。要逐一討論傳統建筑能否具備這些具體功能呢,很麻煩,且抓不住要害。顯然,較之于古代生活,現代生活的公共交往更加頻繁,交往規模更大,交往所要達到的目的也更多,這就要求作為交往場所的許多民用建筑(如辦公樓、教學樓、圖書館、商業樓等)具備更多、更復雜的具體功能,并且這些功能經常必須實現在單體建筑中,這就要求這些建筑具有較大的室內空間,才能使在建筑物中的交往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圍內。由此可知傳統建筑得以廣泛復興的基本條件:傳統建筑要被廣泛復興,其必要條件是它能滿足現代社會日常功能需求(尤其是滿足交往的需求);而傳統建筑要滿足現代社會日常功能需求,其必要條件又是它能被大型化。如果傳統建筑不能被大型化,它就無法提供足夠的室內空間,無法滿足現代社會日常生活所需要的諸多功能需求(尤其是無法滿足較大規模交往的需求)。當然,大型化并不是說每一棟建筑都必須是大型的,而是說,如果我們需要,建筑能被大型化。如果一種建筑樣式不能被大型化,則它不可能滿足現代生活的經常性需求,也就不能作為民用建筑常用樣式。

      傳統建筑的大型化針對的是單體建筑而不是建筑群,不是把建筑修建成建筑群的規模化。大型化的前提是有小型的單體樣本。對于傳統建筑的大型化,包括三種情況:對單體建筑的底面積擴大;對單體建筑的高度增加(增加層數);同時擴大單體建筑的底面積與增加高度。同時,大型化還有一個前提,即大型化后能夠保持原有風格與審美意蘊(有些建筑樣式大型化后會喪失其審美意蘊)。惟其如此,才稱得上能大型化;否則,就是新的樣式。傳統建筑必須能大型化而滿足現代社會的功能需求,才能成為現代社會的民用建筑常用樣式,得到發展與廣泛運用。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進一步考慮建筑的具體風格、室內空間的布局安排、室內室外的裝飾,以及建筑與周圍環境的相互呼應等具體問題。同時,只要傳統建筑能夠大型化,它就能滿足現代社會的功能需求,其復興就具有現實可行性。此外,在大型化的基礎上,傳統建筑的規模化也很重要,因為這不但節約成本,并且建筑群有景觀效應,也更能完整、全面地保存與積淀歷史文化。

      中國傳統建筑能夠大型化嗎?——能。中國古代不乏大型建筑,這基本可以說明傳統建筑可以大型化。不過,由于古今生活對功能的要求有所不同,故不能以古代大型建筑證明傳統建筑在現代社會中可以大型化。這里僅就20世紀以后四川省的新建筑略舉兩例,說明傳統建筑的確可以大型化而滿足現代生活的功能需求。例一,1954年竣工的重慶大禮堂是傳統建筑樣式(圖1),它滿足了現代生活的功能需求。重慶大禮堂被評為“亞洲二十世紀十大經典建筑”,梁思成評價重慶市人民大禮堂為“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國古典建筑劃時代的最典型的作品”。例二,梁思成為四川大學設計的教學樓,現為四川大學望江校區的行政樓(圖2),在成都市磨子橋,一環路外側。此樓雖非完全沿襲古代建筑樣式,但一看即知此樓當歸屬于傳統建筑樣式。同時,該樓以前為教學樓,近年改為行政樓,這說明它可以滿足現代生活的多功能需求。

      圖1:重慶大禮堂(略)

      圖2:梁思成為四川大學設計的教學樓,現為辦公大樓(略)

      這些樣本說明,傳統建筑可以在現代社會中得到運用,得到發展與改進。

      我們希望傳統建筑被廣泛運用,是希望保留其藝術風格及其積淀的歷史文化。但是,一切收益都是有成本的。傳統建筑可以大型化而為今所用,但這并不意味著傳統建筑是經濟的,如果成本過高,也會影響其普適性。如果要求具有同樣的實用功能,分別采用傳統建筑樣式與現代建筑樣式,何種方案的成本更高呢?

      建造的成本不外乎兩大塊,土地成本與建造成本。關于土地成本,雖然傳統建筑常常需要一些附屬設施增加美感,但這也是不一定的。大體來說,單層使用面積相同的傳統建筑與現代建筑,二者土地成本相當。例如,麗江古城的民居,也是密密的住宅,看不出它比單層使用面積相同的現代建筑多占土地。所以,土地成本并不構成采取傳統建筑樣式的障礙。尤其是農村,由于沒有集約化建設,土地利用率其實很低。農村住宅主要是單層與兩層建筑,如果增加到3-5層,則可少占許多土地。所以,如果按鄉村平均3-5層重新改造住宅區(含住宅及其環境),同等農村人口的住宅區占地面積只會大大降低,而不會增加。而綠化等公共設施,無論采取什么建筑樣式,都應該搞,所以其所占之地,不應視采取傳統建筑樣式而增加的土地成本。當前,在農村進行科學的統籌規劃與集約化建設,不但可使住宅區占地大大減少,減少土地浪費,還有利于人口小規模集中,便于提供公共服務,降低鄉村社會運行成本。而在建設中大量采用傳統建筑風格,則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積淀、傳承與弘揚。此方面,政府大有可為之處。因此,對于采取傳統建筑樣式,土地成本并不是大問題。

      由于傳統建筑強調精雕細琢,故其建造成本經常可能大于現代建筑,但是,這也不應構成傳統建筑廣泛復興的嚴重阻礙。古代生產力遠低于現代,既然古代都能承擔的建造成本,現代為什么不能呢?如果具有同樣功能,傳統建筑的成本(含土地成本與建造成本)比現代建筑多了x,而傳統建筑的收益比現代建筑多了y,這y就是藝術風格、歷史感、民族性等精神收益,那么,我們是否值得為這精神收益多支付一定成本呢?我認為是值得的,也是必要的,因為增加的成本是可以確切地用貨幣來衡量的,并且是一次性支付,雖然收益很難用貨幣來準確衡量,但大體可以說,收益是不菲的,并且是長期的,甚至是永久性的。一個民族應該盡可能維護自己的傳統、歷史、文化。況且,希望傳統建筑被廣泛運用,并非要把所有常用建筑都建造為傳統風格的,而是希望傳統建筑成為常用建筑的備選樣式之一。

      成本問題既可解決,則傳統建筑在現代社會的復興完全具有現實可行性。我們完全可以讓歷史安居于新建的傳統風格的建筑中,同時,我們也可以安居于歷史之中。 

      三、幾個相關問題

      1、普適性與地方性問題

      中國傳統建筑的樣式有很多,如何選擇復興樣本,對傳統建筑之復興具有指導性意義。中國傳統建筑之古代樣本,可以北京紫禁城一帶的建筑為代表;現代樣本,就我所了解的情況看,大概可以重慶大禮堂、四川大學行政樓為代表。此外,還可把麗江古城民居(含木府)作為樣本。麗江古城不但大量沿襲了中原建筑風格(當然也因地制宜),更重要的是,它主要是實用為主的民居,對我們今天的民居建設具有樣本意義;同時,木府中也有大型建筑,而這大型建筑中既有辦公樓性質的,也有私家性質的。所以,麗江古城是一個復合的樣本。

      以上幾個樣本具有普適性,其普適性表現為:(1)許多建筑是大型建筑,說明中國傳統建筑可以大型化;(2)這些建筑許多是實用型建筑,能夠滿足實用需求;(3)取材受限很小,可以大量借用現代建筑材料如水泥、鋼筋;(4)對地形的依賴也很小。

      以上幾個樣本代表了傳統建筑的主流風格,可以運用于各種功能的民用建筑,如住宅、辦公場所、教學樓、圖書館、商業場所等。

      有些建筑風格,只適用于特定地形,如湘西的吊角樓。有些建筑風格,由于受材料的限制,顯然無法廣泛運用,如傣族的竹樓。當然,竹樓的干欄式風格,可以借助其他材料來表現。

      許多呼吁復興傳統建筑(風格)的人,只是關注那些十分具有藝術韻味(歷史韻味蘊涵在其中)的樣本,選擇樣本時具有浪漫主義的唯美傾向,如以那些著名景觀建筑為樣本,這是不妥的,至少是很片面的。因為那些藝術韻味十足的樣本,很多不是以實用功能為主的,根本不能廣泛推廣運用,只能在特定條件下針對特殊用途被小規模地復興。如果以唯美傾向選擇樣本,恐怕不但不能實現傳統建筑的真正復興,反而使其復興走向歧途,堵死了復興的廣闊大道,走進崎嶇小徑。

      在選擇傳統建筑的復興樣本時,首先應選擇具有普適性即可以廣泛推廣的一般性建筑作為樣本,這種建筑樣本必須是以實用功能為主的。例如,天壇的確壯觀、雄渾、韻味深厚,但不能作為傳統建筑復興的樣本,因為天壇屬于特殊用途的建筑,并不以實用功能為主。再如,蘇州園林雖有一定實用功能,但它過于文人化,可為富家宅院,而不是可以廣泛推廣的樣本。但是,重慶大禮堂、四川大學行政樓,大體可以說,是可以作為廣泛推廣的樣本,因為二者都以實用功能為主,都是新建的,這說明傳統建筑可以滿足現代需求并且能保持甚至發展傳統風格。麗江古城的民居,也是不錯的樣本,因為古城民居也是以實用為主的,且風格是典型的傳統風格。只不過,麗江古城民居由于主要取材是木材,導致堅固性、耐用性不強,隔音效果也很差,因此,即便以古城民居為樣本,進行復興,也不能完全照搬,而必須大量使用現代建筑材料。復興傳統建筑,在質料與形式的關系上,基本思路當為:將傳統建筑材料與現代建筑材料相結合,以傳統建筑風格為主要風格。至于建筑技術方面的問題,這在當前技術條件下,已不是難事。

      其次,雖然某些建筑樣式不具有普適性,地方性較強,但并不等于它們在現代社會中無法存身,它們仍可以在一定范圍內存在、發展、改進,形成地方特色。這包括兩類。一類是不以實用功能為主的傳統建筑,如蘇州園林、天壇等,這些建筑或者主要為滿足藝術審美的需求,或者為滿足信仰等方面的需求。蘇州園林這一小類,則可以作為富裕人家的私家宅院的樣本。另一類是以實用功能為主,但受材料、地域的限制,無法在其他地區廣泛運用,如湘西的吊角樓,傣族的竹樓。對于這種地方性的建筑樣式,應當因地制宜,形成地方特色。例如,對于石材較為豐富的地區,可以考慮建造成片的石料建造,形成獨特風格。又如,傣族的竹樓,在當地可以繼續新建。又如,在湘西,可以繼續大量新建吊角樓。這些建筑不但可滿足實用需求,亦可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觀。其實,即便主流風格運用到各地,也可以結合當地地理特定、取材優勢,形成地方特色。

      2、文化問題

      許多人總是哀婉傳統建筑的式微,哀婉其中的文化韻味的喪失,但是,哀婉歸哀婉,如果沒有解決功能問題與成本問題,再哀婉也是沒用的。對待傳統建筑的文化問題,目前的“揀芝麻”策略也是很無力的。許多人總是抓住古代建筑的某些零星的優點,尤其是藝術韻味,覺得應該復興,貫徹到現代建筑中。但是,脫離了建筑的整體性復興(即建筑樣式的復興)來繼承古代建筑的某些元素,即便有意義,也很有限。因為人類的生產力還遠未達到超越于實用目的的程度,實用目的仍然是人類行為最重要的考慮。對于建筑來說,實用目的表現為兩方面,一方面是功能,另一方面就是成本。如果不能解決實用問題,建筑在整體上是現代建筑,那古代建筑的元素怎么才能與現代建筑協調呢?又能在多大程度上運用古代建筑的元素呢?如果解決了實用問題,傳統建筑才可能被廣泛運用,從而實現大規模復興,歷史文化才可能在建筑中有安穩的滋養之地。

      至于如何處理傳統建筑在現代社會中的文化蘊涵問題,這首先不是建筑業的問題,而是中國人的文化選擇問題。建筑中的文化蘊涵,只是人們的文化觀念在某個領域的一種運用,是被決定的,而中國人的文化觀念仍然處于清末以來的混亂中。例如,中國古代的建筑,除了滿足居住這一實用功能外,還蘊涵了大量的人文觀念,包括倫理觀、天地宇宙觀、風水觀、審美觀等。尤其是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建筑很重視對倫理觀念的表現,在建筑中表現主次、尊卑、長幼等秩序。那么,在當代,我們是否要因襲這些觀念呢?恐怕未必,而須因革損益。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只有在中國人的文化觀念重新確立之后才能考慮傳統建筑在現代社會中的文化蘊涵問題。對于傳統建筑的藝術形式,并不受倫理觀、宇宙觀的嚴格制約,具有相當的獨立性,可以針對其藝術形式進行借鑒、運用。并且,古代建筑的某些表現形式,本意是表達某些倫理觀念(如尊卑),我們今天也可以借助這些形式,而不必沿用古代的解釋,可以用我們今天的觀念去解釋這些形式,也可以從純粹審美的角度解釋這些形式。

      3、景區式規劃

      中國傳統建筑,很重視整體性,重視與環境的和諧協調,如果只是零零星星分散地建設一些傳統建筑,其審美效果會大大降低。我們應該盡可能將傳統建筑的建設規模化,形成一片,形成以功能為主,亦兼具景觀效應的建筑群。若要做到此點,則須進行景區式規劃。

      無論對于小規模的單體建筑,還是大規模的建筑群,規劃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而當前中國正處于建筑高潮期,更需要良好的規劃,為以后的生活,尤其是為后人提供更多方便,減少麻煩。

      這里要說的是,我們應該有景區式規劃的眼光。景區式規劃,不是指對風景區的規劃,而是指對幾乎所有建筑區的規劃。一方面,對于絕大多數建筑,我們不能不考慮實用目的,受實用目的的制約;另一方面,我們要盡可能在當前條件下超越實用目的。景區式規劃強調將一片建筑(包括居民住宅建筑群)作為一個景區來考慮,在滿足實用功能的基礎上,盡可能提高其審美價值。

      景區式規劃,顯然比零星的規劃更難操作。它有幾個問題需要解決。第一是規劃面積不能太小。面積太小,無法形成一個景區。如果一次性規劃的面積比較大,更容易形成具有整體性的景區。這一點,在當前城市建設中顯得尤其重要。第二是成本問題。一次性規劃的面積較大,則該項工程的成本顯然更大。但是,其實,成本并不是問題,因為如果一片較大地區都需要新建或改造,將工程分為一次還是多次來進行,是成本的分攤問題,而不能減少總成本。而將一片地區一次性規劃,比分為多項工程多次規劃,增加的收益是該片地區更容易規劃,更容易具有整體性,更容易進行景區式規劃與建設。

      4、避免“創新”意識形態

      創新是人類進步的標志。但是,創新的重要性,針對的是創新一般,即創新這類特殊的活動具有重要性,而不是說所有活動都必須是創新的或可創新的。對于特定的活動或理論,其可創新度通常是遞減的。任何一種活動或理論,要成為有效的理論,就必須是有限的。一個有效的理論,必須只能面對有限的問題,從有限的前提出發,經過有限的推論,得出有限的結論。而只要一種活動或理論是有限的,其可創新度就是有限的。例如,歐幾里得幾何、牛頓力學的可創新度,早就被窮盡了,或者說,其創新的邊際收益為零了。但是,理論不可能再創新,不等于它沒有用了,如牛頓力學至今仍有廣泛的應用價值。

      由此可知,一種具體建筑樣式的可創新度也是有限的。而對于絕大多數建筑來說,創新既不是必要的,也不是重要的。因為建筑是供人居住或停留的,它應該讓人們盡可能熟悉它(熟悉它的布局、功能等)。對于公用建筑來說(如辦公樓、商場、教學樓等),熟悉有利于降低對建筑的使用成本。對于居所來說,熟悉既有利于降低對建筑的使用成本,也有利于形成“家”的感覺,獲得安全感。建筑是文化蘊涵很豐富的人類產品。如果常用建筑(尤其是住宅)保持經典樣式,則人們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更容易找到家的感覺。例如,在古代,中國人(主要是漢族)從一地到另一地,通常知道當地住宅的布局,哪里是正屋,哪里是廂房。若此,一個人到了陌生的地方,也更容易熟悉環境,降低生活成本,并找到熟悉的家園之感。對于公用建筑的建造,首先應該考慮如何為公共交往提供方便,而不是稀奇古怪的創新。有些所謂的“創新”,如央視的“大褲衩”,究竟為我們提供了什么正面的價值呢?

      一方面,我們應該避免陷入“創新”意識形態,另一方面,我們又缺乏真正的創新。我們需要的創新是將傳統風格與現代建筑材料結合起來,創造大量的滿足現代需求、具有廣泛適用性的傳統樣式的建筑。但是,此方面創新實踐的嘗試,創新人才培養,都嚴重不足。

      【附記:關于傳統建筑的復興問題,我很早就有一些想法,尤其是對中國傳統建筑之優長未得到應有的繼承、發展和弘揚,一直深以為憾,但并沒有打算正式成文,因為建筑問題不屬于我熟悉的領域。后來,得一機緣,方作此文。另外,眼下,許多人大談特談文化復興,但是,文化復興必須落實于經驗的現實生活,如果沒有針對具體傳統文化形式(如傳統建筑、音樂、繪畫、工藝等)的復興方案,讓具體的文化形式重新實踐和實現于現實生活,那么,文化復興永遠是空洞的紙上談兵。】

      】 【打印繁體】 【投稿】 【關閉】【評論】 【返回頂部
      [上一篇]和而不同:全球多元文明和平共處.. [下一篇]On the Problem of the Meaning o..
      評論
      稱呼:
      驗 證 碼:
      內容:
      相關欄目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推薦文章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權利聲明 |  招聘信息 |  企業資質 |  友情單位 |  聯系我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C) 1999-2023 www.www.dysky.cn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絡實名:曲阜信息港
      歡迎廣大用戶投訴舉報違法不良信息,舉報信箱:qufuceo@163.com QQ:858889866 魯ICP備07022795號-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