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QQ群:19036666
      網上景區 手機 微信

       

      中國傳統文化從政修養內涵及啟示 黃樣興

       

      [ 編輯:web1 | 時間:2015-06-16 16:20:52 | 推薦:曲阜優秀商家展示 | 來源: | 作者: ]

          中國傳統文化關于從政者正己修身的教育資源十分豐富,且具有強大生命力,對當今黨員、干部加強黨性修養仍有重要啟示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不同場合指出,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為政以德、正己修身”等中國古代主張,都能給人們以重要啟示,強調從優秀傳統文化中吸取“積極的養分”。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就要深刻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從政修養的內涵,并發掘其時代價值,從中得到深刻的啟示。

      將修身作為從政的基礎性工程

          中國文化傳統歷來注重修身對立身處世和從政的基礎性作用。《禮記·大學》提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明德”路徑,并強調“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孔子的“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強調的也都是通過修己來實現“安人”“安百姓”等目的。孔子還提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些都把施政與從政者的道德、行為緊密結合起來,表達了正人先正己、正己為施政之要的從政理念。孟子稱“善養吾浩然之氣”,這里的“氣”,主要內涵也是“義與道”。

          傳統文化對于修身與從政關系的認識啟示我們,做官先做人,做人必修身。當前黨的建設面臨“四大考驗”和“四個危險”,貫徹落實從嚴治黨方針,做黨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就要返璞歸真、固本培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道德之于個人、之于社會,都具有基礎性意義,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并指出,黨性是立身立業立言立德的基石,要求黨員干部堅持以信念、人格、實干立身,既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又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不斷改造主觀世界、加強黨性修養、加強品格陶冶。黨員、干部要履行好職責和使命,首要的是要充分認識到增強自我修養的必要性,把立德、修德、踐德作為終身課題,自覺地按照“三嚴三實”的要求,常修為政之德,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做社會主義道德的示范者、誠信風尚的引領者,公平正義的維護者,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潔操守。

      把對理想社會和理想人格的追求作為修養的核心內容

          中國傳統文化十分注重理想社會的追求和理想人格的塑造,并將此作為從政修養的核心內容。儒家構想出“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孔子十分向往、矢志追求這個理想社會,“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并提出與之相適應的“仁”的價值觀,即“愛人”“泛愛眾”。同時,儒家也現實地提出了比“大同”社會較低級的發展階段和社會形態——“小康社會”這一實踐目標,仁的價值追求貫穿于實踐目標和理想社會的追求之中,提出了“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近者悅,遠者來”的仁政觀。對這種理想社會及其價值觀的執著追求構成一種理想人格:志于道、志于仁,“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以奪志也”。這種執著與堅定表現在:無論何時,“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無論何種境況,“貧而樂,富而好禮。”“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必要時為理想不惜獻出生命,“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舍生取義”。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進程中,黨員、干部吸取傳統文化中修身之道重在執著追求理想社會和理想人格的養分,在理想社會的追求上,既要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懷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矢志不移貫徹執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做好當前每一項工作。在對理想人格的追求中,立忠誠篤信之志,補足精神之鈣,挺起精神脊梁,鍛造黨性基礎上的理想人格和精神品格。“任爾東西南北風,咬定青山不放松”,無論何時何地,不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吃苦在前、享樂在后,勤奮工作、廉潔奉公,為理想而奮不顧身地去拼搏、去奮斗,展現共產黨人的人格力量。

      把行為規范作為修養的根本標尺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用行為規范來陶鑄人的品行。“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在從政者修身的社會實踐中,儒家強調適應社會秩序、上下左右關系的自我檢束;在小康社會的闡述中,提出了“禮”“紀”的要求,尤其是“禮”的要求。在早期儒家典籍中,禮包括禮器、禮儀、禮制,這種“禮”實際上是“仁”的要求和外在體現,既包括道德倫理規范,又包括法律規范、從政準則,是成文和不成文的紀律、制度、法律的融合體。孔子說:“為政先禮。”荀子說:“禮者,法之大分,統類之綱紀也……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正因為禮在為政中的重要性,孔子強調以禮修身,“不知禮,無以立也”,并進而把禮作為言行舉止的標準,提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要求從政者自覺接受禮的約束,按禮的要求行事,用禮來規范各種行為,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修養境界。

          傳統文化從政修養強調言行舉止符合禮、紀、矩,我們現在加強黨性修養,也要守紀律、講規矩,用規矩來檢束自己的行為。講規矩是對黨員、干部黨性的重要考驗,是對黨員、干部對黨忠誠度的重要檢驗。講規矩,就要把黨章作為必須遵循的總規矩,自覺用黨章規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就要遵守黨的紀律尤其是政治紀律、政治規矩,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就要遵守國家法律,堅持依法辦事;就要堅持并自覺遵循黨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工作慣例,加強自我約束,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把自我修為作為提升自我的內在動力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下功夫自我修為。如重學習和思考,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重自省,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荀子說“君子日三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重慎獨,《禮記·中庸》載:“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重切磋、改過,“朋友切切偲偲”,提倡真正的朋友之間切磋勉勵,友好批評,而且“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重知行合一,王陽明提出,“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通過這種種自我修為的努力,提高自身修養水平。

          今天,黨員、干部提高修養,同樣要激發向上向善、永葆先進性的內在動力,像劉少奇同志說的那樣,“下苦功夫,鄭重其事地去進行自我修養。”自覺地通過各種有效途徑進行自我教育、自我塑造。要加強學習,學理論,學黨章,學黨史國史,學先進人物,學優秀傳統文化,學有益的文明成果,等等,提高思想認識,保持思想活力,滋養浩然之氣。要自我警醒,慎獨慎微慎初,防止溫水煮青蛙,思想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蛻化。要自覺主動投入到嚴格的黨內生活中鍛煉,尤其要把批評和自我批評作為防身治病的有力武器,既深刻剖析和檢查自己,又開展誠懇的相互批評,觸及思想和靈魂。要在實踐中磨煉,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在改革發展的主戰場、維護穩定的第一線、服務群眾的最前沿砥礪品質、提高本領。歸結到一點,就是認識提高,行動自覺,使黨性要求內化為心,外化為行,落實到為黨和人民干事創業上。

       

      】 【打印繁體】 【投稿】 【關閉】【評論】 【返回頂部
      [上一篇]首套領導干部國學教材出版 各級官.. [下一篇]孔子“來到”現代,重振社會斯文
      評論
      稱呼:
      驗 證 碼:
      內容:
      相關欄目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推薦文章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權利聲明 |  招聘信息 |  企業資質 |  友情單位 |  聯系我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C) 1999-2023 www.www.dysky.cn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絡實名:曲阜信息港
      歡迎廣大用戶投訴舉報違法不良信息,舉報信箱:qufuceo@163.com QQ:858889866 魯ICP備07022795號-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