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1911。7—2016。5),壽105歲。本名季康,江蘇無錫生人。中國著名作家、文學翻譯家、外國文學研究家。1928年入東吳大學文理學院政治系就讀,1932年初,東吳大學因學潮停課,楊絳遂至燕京大學借讀。到達北平后,她與錢鍾書相識。1935年,二人在蘇州舉行結婚儀式。
隨后,錢鍾書考取中英庚款留學獎學金,楊絳隨丈夫一同赴英法游學,在留學期間育有一女。1938年,楊絳與錢鍾書及女兒回國,歷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教授、清華大學西語系教授,出版多種著作。
。保梗梗纺,其女錢瑗因患脊椎癌去世。1998年,其夫錢鍾書去世。2016年5月25日凌晨,楊絳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享年105歲。
一劍甘作十年磨
錢鍾書曾說楊絳是“最才的女,最賢的妻”。其賢與否,固然只有錢鍾書一人有資格給出評語,但她的才能,則是為眾人公認的。
楊絳的父親楊蔭杭學養深厚,早年留日,是江浙聞名的大律師。楊絳好讀書,多來自于父親的引導。一次父親問她:“阿季,三天不讓你看書,你怎么樣?”她說:“不好過。”“一星期不讓你看呢?”她答:“一星期都白活了。”
閱讀與寫作,在楊絳的一生中幾乎從未中斷過。她曾說自己并非是專業作家,所有作品不過隨遇而作,只是一個業余寫作者。實際上,她的勤奮努力絕不遜于任何一位專業人士。
楊絳的第一部作品《璐璐,不用愁!》是短篇小說,發表在《大公報文藝副刊》初回國時,迫于家庭中柴米油鹽的壓力,嘗試寫了幾個劇本:《稱心如意》、《弄假成真》、《游戲人間》等,這些喜劇相繼在上海上演,引起很大反響。
1969至1972年,楊絳在河南“五七干校”生活,這段經歷被她寫成了《干校六記》。干校生活,想想可知絕不會順心,但此書只是“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纏綿悱惻,句句真話。”于文字中,可以見出她為人的溫柔與堅持。
1988年,楊絳寫出了《洗澡》,這是國內最早反映知識分子改造的文學作品,已經譯成多種文字出版。她103歲時,又為它寫了續作《洗澡之后》。
在翻譯界,楊絳更是一道不容錯過的風景。不須提她早年廣受好評的譯著《吉爾•布拉斯》,也不用說她晚年時傾注心力的《斐多》,只她于艱難困苦中翻譯的《堂吉訶德》,已經足為她冠上優秀譯家的冠冕。楊絳沒有學過西班牙語,重譯《堂吉訶德》的任務對她是一項意外。1958年,她開始自習西班牙文,文革開始后,翻譯一度中斷,直至1978年,《堂吉訶德》才得以出版,首印10萬冊,被人們一搶而空。
。玻埃保茨辏冈,《楊絳全集》出版,共270萬字。
初遇即許終身約
楊絳與錢鍾書的緣分,難得到了極致,也奇特到了極致。彼此間一心一意,在世間已不容易,雙方才學相當,志趣相投,性情相近,融夫妻、情人、朋友三者為一,這就尤其令人稱羨。
錢、楊二家,其實說不上有多么門當戶對。楊家屬新式人家,而錢家遵舊俗,錢鍾書的兩個弟弟,婚姻、職業均是父親做主選擇。楊絳出嫁后,一大家人共同生活在一起,她為著不顯得“瞧不起人”放下手中書本,每天認認真真做起家務。錢鍾書學識極佳,生活上卻常常“拙手笨腳”,需要楊絳的照顧。她自己則認為:“……從大小姐到老媽子,對我來說,角色變化而已,很自然,并不感覺委屈,為什么,因為愛,出于對丈夫的愛。我愛丈夫,勝過自己。這種愛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解愈深,感情愈好。相互理解,才有自覺的相互支持。”
在五七干校時,楊絳專管菜園,錢鍾書擔任通信員。錢鍾書去郵電所要經過菜園,他每每要與楊絳同在渠岸上坐一會兒,或是說幾句話,把他陸續寫就的信親手交給愛人再離開。
一次,天降大雨,四水集潦,滿地泥濘,楊絳冒險過河,只身去往錢鍾書的宿舍探望他,逗留一陣又只身而返。兩個人的情意,在危難境地中愈顯深厚。
1988年,錢鍾書去世。年近90歲的楊絳開始整理丈夫生前留下的大量手稿與讀書筆記,獨自“打掃戰場”。她把錢鍾書的日札、中文筆記、外文筆記分別理出,交由商務印書館出版。2015年年底,72卷的《錢鍾書手稿集》全部出版完畢,這套書稿凝聚了夫妻二人共同的心血,對楊老來說,也必將自豪于自己完成了這樣一項重大的任務。
萬人如海一身藏
楊絳性情恬淡,淡泊名利,有種隱士風范。她生前居于北京三里河的一個宿舍小區,至今這一寓所都沒有封閉陽臺,也沒有做室內裝修。自女兒和丈夫離世,她閉門深居,并不接受種種采訪或活動邀請,數位近親、學生與老友與她見面,每次至多也不過是半個鐘頭的時間。
隱身于世,并不意味著不聞窗外之事。楊絳性情嫉惡如仇,而又溫柔寬厚。文革期間,她曾在別人批評錢鍾書的大字報下貼出反駁語句,挨了批斗也堅持不認假賬,不說假話,據說當時外文所敢和革命群眾發脾氣的,只有她一人。文革過后,她卻決不愿寫下任何尖銳批評的話,只管把目光聚焦在“蔽天烏云那一道含蘊著光和熱的金邊上。”楊絳寫《洗澡》,有讀者把書中純潔的友情朝“偷情”方向想,這讓她很是嫌惡,因此在98歲高齡時寫了續集,立志要把后人擅加聯想的心思除滅。為了維護已故家人,她也不憚于費事走法律程序,叫停拍賣公司對錢鍾書及自己私人信件的拍賣。
2001年,楊絳把錢鍾書與自己當年及其后所獲稿酬全部捐獻給清華大學,設立“好讀書獎學金”,幫助愛好讀書的子弟完成學業,這件事,她堅持了13年。
這位當代隱士,雖不入世,一舉一動,莫不在影響著世人。
錢鍾書與錢瑗去世之后,楊絳自認“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須“打掃現場”,并“洗盡這一百年沾染的污穢回家。”分離既久,歸期已至,人世一番淘洗磨煉之后,“我們仨”可得到長久的團聚了。只是她身后的人,不免滿懷哀意,悼之念之。
陽春一曲和應稀,久客人間竟自歸。質本潔來還潔去,從今不著隱身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