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儒家三圣是對上世紀新儒家的三位大師:
熊十力先生、
梁漱溟先生、馬一浮先生的合稱。上世紀存亡繼絕的年代,現代
新儒家三圣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為我們堅守著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的最后底線。
熊十力先生簡介
熊十力(1885—1968)著名
哲學家,
新儒家開山祖師。 原名繼智、升恒、定中,號子真、逸翁,晚年號漆園老人,漢族。
清
光緒十一年農歷正月初四日(1885年
2月18日)出生,湖北省
黃岡(今
團風)縣上巴河張家灣人。幼時在家隨兄讀書,14歲從軍,1905年考入湖北陸軍特別小學堂,在校期間,加入武昌“科學補習所”、“
日知會”等反清革命團體,
武昌起義后參加光復
黃州活動,后赴武昌,被任命為湖北軍政府參謀。1917年赴廣州參加
孫中山領導的“
護法運動”。失敗后,決意專心從事哲學研究。先后在武昌文華大學、天津南開中學、
北京大學、
浙江大學任教。全國解放后,以"特別邀請人士"身份參加首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后被選為全國政協、二、三、四屆委員。1968年
5月23日因病在上海逝世。
著有《
新唯識論》、《原儒》、《
體用論》、《明心篇》、《佛教名相通釋》、《
乾坤衍》等書。其學說影響深遠,在哲學界自成一體,“熊學”研究者也遍及全國和海外,《大英百科全書》稱“
熊十力與
馮友蘭為中國當代哲學之杰出人物”。
熊十力有二女一子:長女幼光,在
北京航空學院退休,次女再光,現在上海居住。其子,曾就讀
西南聯大,后在上海船舶研究所任職,已去世。其子有二子二女,兩女孩名分別為"原"、"儒"。而二子各育一女,名為"明心"、"明宗";以喻后輩對老人的紀念。據說其曾孫女熊明心是上海復旦哲學系碩士生,現免試經推薦去德國深造。
梁漱溟先生簡介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煥鼎,字壽銘、蕭名、漱溟,后以其字行世,祖籍廣西
桂林,出生于
北京,蒙古族。著名的
思想家、
哲學家、
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愛國民主人士,著名學者,主要研究人生問題和社會問題,現代
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國最后一位
儒家”之稱。
梁漱溟受
泰州學派的影響,在中國發起過鄉村建設運動,并取得可以借鑒的經驗。
梁氏原是
元朝宗室梁王貼木兒的后裔,出身于“世代詩禮仁宦”家庭,早年頗受其父
梁濟(巨川)的影響。青年時代又一度崇信
康有為、
梁啟超的
改良主義思想。
辛亥革命時期,參加
同盟會京津支部,曾熱衷于
社會主義,著《社會主義粹言》小冊子,宣傳廢除私有財產制。二十歲起潛心于
佛學研究,幾度自殺未成,經過幾年的沉潛反思,重興追求社會理想的熱情,又逐步轉向了儒學。
1917-1924年受
蔡元培之聘任
北京大學印度哲學講師,后升為教授,發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闡發其“東方精神文明論”和
新儒家思想,在學術界頗有影響。1924年,他辭去北大教職,到山東菏澤辦高中,又創辦了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發表《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后覺悟》、《鄉村建設大意》、《
鄉村建設理論》等著作,推行鄉村建設運動。1925年任山東省立六中(今
菏澤一中)高中部主任。1928年至1929年,
梁漱溟擔任廣東省立第一中學(今
廣雅中學)校長,他將廣雅精神提煉為“務本求實”四個字,并成為延續至今的校訓。1931年在
鄒平創辦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
抗日戰爭爆發后,參加抗戰活動,曾在
重慶北碚辦勉仁書院。1939年發起組織“統一建國同志會”;1940年,參加發起“
中國民主同盟”,任中央常務委員。次年赴
香港辦“民盟”刊物《光明報》并出任社長。1946年,參加重慶政治協商會議,并代表“民盟”參與國共兩黨的和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從
四川北上,出任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1950年后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孔子研究會顧問、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等職。 1955年,由于批評當時的農民政策等,遭到政治批判。以后主要在家從事理論研究,發表了《人心與人生》、《
東方學術概觀》等著作。八十年代后期,以九十多歲高齡仍然著文、演講,繼續宣傳復興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
梁漱溟先生與山東鄒平有著不解之緣,在遺囑中表示把自己的骨灰安放于鄒平,現梁漱溟紀念館坐落于
鄒平一中圖書實驗樓。
馬一浮先生簡介
馬一浮(1883-1967),幼名福田,更名浮,字一浮,又字一佛,號湛翁、被褐,晚號蠲叟、
蠲戲老人,
紹興長塘
(今屬
上虞)人,現代著名
國學大師。幼習經史,16歲
應縣試名列榜首。1899年赴上海學習英、法、拉丁文。1901年,曾與馬君琥、
謝無量在上海合辦《二十世紀翻譯世界》雜志,介紹西方文學,1903年6月,赴美國主辦留學生監督公署中文文牘,后又赴德國和西班牙學習外語。1904年東渡至日本學習日文。1911年回國,贊同
孫中山領導的
辛亥革命,常撰文宣傳西方進步思想。
辛亥革命后,潛心研究學術,于古代哲學、文學、佛學,無不造詣精深,又精于書法,合章草、漢隸于一體,自成一家。蔡元培曾邀請赴
北京大學任教,但因為對于現代教學體系的不認同而未能成行。蔣介石許以
官職,均不應命。抗日戰爭爆發后,應竺可楨聘請,任
浙江大學教授,又去江西、廣西講學。1939年夏,在四川籌設復性書院任院長兼主講。抗戰勝利后回杭,1953年任浙江文史館館長。1964年任中央文史館副館長。是第二、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會特邀代表。精詩詞,書法多山林氣,篆刻篆刻崇尚漢印。一生著述宏富,有“儒釋哲一代宗師”之稱,主要有《太和會語》、《宜山會語》、《復性書院講錄》、《爾雅臺答問》、《爾雅臺答問繼編》、《朱子讀書法》、《老子道德經注》、《蠲戲齋佛學論著》、《馬一浮篆刻》、《蠲戲齋詩集》等。所著后人輯為《馬一浮集》。
以上三位之所以能被后人尊稱為“三圣”,除了他們博大精深的學術成就外,更重要的是他們身上所體現出來的高風亮節與道德操守吧。在民族危亡的時刻,他們堅決地固守著中華民族的文化本位,自覺地延續著儒學傳統并發揚光大。抗戰爆發以后,面對民族危亡、禮崩樂壞的局面,
新儒家三圣心懷憂憤地走出書齋、走出心齋,他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教育,試圖以教育作為復興儒家文化、挽救道德人心的最后的搏擊;他們立書院、傳經典,在暗夜里點亮傳統的明燈,將一腔真情傾注在中華文化的存亡續絕上。他們在文化上是傳統的堅決捍衛者,但他們在政治上又是激進的民主主義斗士。
熊十力曾直接參與了
辛亥革命,
梁漱溟親自主持實踐鄉村建設,他們身體力行為祖國的自由民主復興而奮斗。在生命的后期,他們不為強勢的主流意識形態所左右,不為接連不斷的政治運動所撼動,不附和權勢,不阿世取容,不降志辱身,不揭發他人,亦不自穢自誣,頑強地守住自我人格的尊嚴,為后人樹立了光輝的道德榜樣。
王康說,在這點上,這三位先生們的道德,給我們留下的精神遺產,甚至超過了他們的學問。 三位先生同被推崇為現代
新儒家“三圣”,其實三人性格不同,生平遭遇不同,學術思想也不盡相同。
陳星《隱士儒宗馬一浮》引徐復觀評價說:“熊先生規模宏大,馬先生義理精純,梁先生踐履篤實。”在個人性格上,“馬先生含蓄溫存,宅心固厚;熊先生抉發痛快,動輒罵人;梁先生既是駱駝又是獅子,平時誠恕,關鍵時能作獅子之吼”(P28)。在學術上,馬一浮融匯中西,讀書最多,所得于心極為深沉,但是偏于隱逸,述而不作;
熊十力思維勇猛精進,著作甚多,極為自信,而學養陶鑄涵泳稍遜;
梁漱溟既有堅貞之定力,又能切實實踐,敢于擔當社會責任,人格意志堅強,然而當滄海橫流之際,“名士少有全者”。大抵三位先生皆有心貫通中西學術,所得所失當然可以討論,然而他們道德人格之堅守,實在值得后來人的崇敬與景仰。譽為“三圣”,并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