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QQ群:19036666
      網上景區 手機 微信

       

      老牌文學雜志也“觸網” 趕時髦引發眾多圍觀

       

      [ 編輯:web1 | 時間:2012-12-22 15:06:39 | 推薦:曲阜優秀商家展示 | 來源: | 作者: ]

          走近青年,老牌文學雜志也“觸網”

        從“幾十頁紙走天下”到“數字化閱讀”

        傳統的純文學雜志正在悄然地進行一場“時尚革命”。最近一段時間,陸續有著名純文學雜志宣布“觸網”,這些雜志都有幾十年歷史,從來都是“幾十頁紙走天下”,所以此番趕時髦引發了眾多圍觀。不過本報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這些文學期刊大多面臨傳統讀者減少,年輕讀者難尋的窘境。因此“觸網”對它們而言固然是時尚,也是一種順應時代的自我救贖。本報記者 酈亮

        現象:文學雜志“觸網”忙

        在平板電腦或者手機這些時尚媒體中,讀像中國作協旗下《小說選刊》這類純文學雜志上的傳統小說,感覺會怎么樣?《小說選刊》數字出版部負責人的馮先生最近一直在同各大網絡運營商洽談,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把紙質雜志上那些厚重的嚴肅文學作品,推到網絡上去。

        馮先生告訴本報,這個數字出版部是去年成立的,今年便立竿見影,在網上已經可以用各種方式讀到《小說選刊》了。這顯然是《小說選刊》向網上的青年人示好之舉。“網絡及多媒體傳播是信息化時代的產物,是大勢所趨。”

        馮先生坦言,“我們作為傳統文學雜志社,不能被動于這個時代。如何用新的媒介爭取年輕的文學受眾,這是我們時常感到焦慮的地方。”

        想爭取網友的還有老牌文學期刊《收獲》。上個月在《收獲》成立55周年之時,執行主編程永新向記者透露,他將為籌備《收獲》電子雜志進行調研。這么多年來,《收獲》以“改革謹慎”著稱,至今這份雜志還堅持不登廣告的傳統,版式也是多年不變。所以程永新此言一出,立刻引發熱議。程永新認為,《收獲》創辦電子雜志是“跟上時代發展”之舉,“事實上,就算你不提供電子閱讀,紙質銷量也不會上去。而如果棄置這一塊,就等于主動放棄了很大一部分年輕讀者。”

        在一片“觸網”聲中,湖南著名文學期刊《創作》也在幾天前宣布開通“網絡版”。記者了解到,目前已實施或在計劃“觸網”的純文學雜志不下七八家。雜志“觸網”儼然已成潮流。

        背后:嚴肅文學精心制作,同樣吸引網友

        純文學雜志的經營者一個普遍判斷是,現在很多讀者,尤其是青年人都喜歡網絡閱讀,紙質閱讀漸被拋棄,既然如此,來一次“觸網”或許可以擴大影響力。

        馮先生向本報今年透露,上半年《小說選刊》與一家專門做電子雜志的公司合作,開放三分之一內容供下載閱讀,僅幾個月,就突破1000萬次點擊率。《小說選刊》紙質雜志印數7年翻了近兩番,目前正在向每期12萬冊目標挺進,現在如此高的網絡點擊率無疑算是個“意外驚喜”。

        記者注意到,現在文學雜志的“觸網”,大多是將紙質雜志上的內容直接上傳網絡。《小說選刊》目前采用的就是這種方式。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馮先生表示,談文學雜志“觸網”,首先要分清雜志“數字版”和電子刊物的區別。前者就是內容上傳網絡,而電子刊物則好比另起爐灶,內容也需要和紙質雜志有所不同。

        在馮先生看來,現在文學雜志“觸網”多選“數字版”的模式主要是受到兩個因素的影響:其一,如果辦電子刊物,那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我們燒不起那個錢”;其二,“辦電子刊物原則上要報批”,程序比較復雜。不過馮先生也表示,傳統文學期刊要吸引網友閱讀,未必要專門提供所謂適合網絡閱讀的作品,“嚴肅文學只要精心制作,同樣可以吸引網絡讀者。”

        “錢景”:影響力才是硬道理

        由于剛剛起步,純文學雜志的“數字版”的盈利模式還處于摸索階段。馮先生給本報算了一筆賬:如果一部作品在手機上定價1元,運營商得4角,內容推廣商得2角,作為內容提供方的雜志社只得4角,而這4角還要和作家對半分。“雜志社要負責整理作家版權,編輯作家作品,制作上傳文件,成本很高,目前尚未找到雙贏模式。”

        不過,對于現在要么靠紙質發行還能生存,要么接受政府扶持的這些老牌文學雜志來說,究竟能靠“觸網”賺多少錢,并非他們關注的重點所在,擴大讀者群,提高影響力才是當務之急。畢竟一份文學雜志只有具備了足夠的影響力,未來發展中無論遇到怎樣的挑戰,才有可能或涉險過關,或保持長久的生命力。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不少雜志社都提到了一份抽樣調查。這份調查顯示,目前在校的大中學的學生,最喜歡的不是網絡小說而是經典閱讀,他們希望在經典閱讀方面有所引導,希望能給他們系統推薦經典作家作品和有價值的圖書。“我們很受鼓舞。”馮先生說,這說明傳統文學雜志“觸網”是大有可為的。

      】 【打印繁體】 【投稿】 【關閉】【評論】 【返回頂部
      [上一篇]"紅山文化遺址"申報世.. [下一篇]中國國家文物局反對并譴責法機構..
      評論
      稱呼:
      驗 證 碼:
      內容:
      相關欄目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推薦文章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權利聲明 |  招聘信息 |  企業資質 |  友情單位 |  聯系我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C) 1999-2023 www.www.dysky.cn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絡實名:曲阜信息港
      歡迎廣大用戶投訴舉報違法不良信息,舉報信箱:qufuceo@163.com QQ:858889866 魯ICP備07022795號-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