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西安9月28日電(記者冽瑋)記者28日從陜西文物部門獲悉,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日前在位于臨潼區灣李村的戰國晚期墓葬中,發現了盆滿缽溢的肉制品,有關專家通過紅外分析和蛋白質組學方法,鑒定為黃牛的肉。因銅敦封閉嚴實,肉制品雖已碳化,但仍能用肉眼看到一根一根的肉絲,保留的腱膜還有彈性,這應該是中國目前保留最早的墓葬中陪葬的肉制品。
據了解,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先后兩次在陜西臨潼區灣李村共發掘墓葬312座,其中秦漢墓葬共計282座,其余為唐墓和明清墓葬。該墓葬為豎穴土坑墓,該墓被嚴重盜擾。根據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分析該墓應為戰國晚期。
據介紹,木槨內東北角的2件隨葬銅器雖離東南角的盜洞近在咫尺,幸免于盜墓賊之手,一件為銅敦,另一件為銅壺。銅敦由于銹蝕嚴重無法揭開且非常重,揭開后,除了一股刺鼻的硫酸味之外,滿滿的一塊一塊的碳化物令人震驚。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學院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楊益民博士通過紅外分析和蛋白質組學方法鑒定為黃牛的肉,這和墓葬中所出土的大量黃牛骨骼相一致。因銅敦封閉嚴實,肉制品雖然已碳化,但仍能用肉眼看到一根一根的肉絲,保留的腱膜還有彈性,這應該是我國目前出土的最早的肉制品。
在282座秦漢墓中,67座墓葬陪葬有帶骨的動物肉制品,占全部墓葬(312座)的比例較高,占20%。在隨葬方式上有兩種,一種是直接放置在墓室里,另一種是放置在陪葬的陶器中。值得注意的是有一個陶鼎中發現一只完整的鳮骨骼。史料記載,在正式場合鼎里的肉塊相當大,陶鼎中放入鳮是通過隨葬品反映墓主生前的豪奢生活能使營葬者得到更大的滿足。
有關專家稱,銅敦中兩千多年前的肉制品能保留至今,除了和銅敦本身密封嚴實有關外,與肉質品本身經過處理(風干或臘肉)和墓葬形制豎穴土坑墓都有關。